第10部分(第2/4 頁)
動,它本身有了自足性。體罰時教師更為關注體罰的過程,至於體罰的意義、效果、對學生的傷害在體罰時消解了,體罰成為一種無理性、教師享受‘快感’的活動。”②
懲戒教育:約定,約束,約成(3)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指出,“凡是必須使用懲罰的地方,凡是使用懲罰能夠有益處的地方,老師就應當使用懲罰。無論哪一個教師,都不應該矯揉造作地說‘我是聖人,不使用懲罰’。”
教育學家哈爾拉莫夫認為,懲戒教育“能使學生更深刻地分析自己的性格和操行,迫使他(她)更認真地思考自己的行為,有助於鍛鍊他(她)的抑制能力,就是說能夠抵制引誘,抑制那些破壞規定準則的不體面的行為。”
全國人大代表、石家莊第二中學校長邵喜珍認為,沒有懲戒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一種虛假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負責任的教育。①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學校教育研究部主任劉京鐸認為,教育懲戒是完整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於未成年人的人格健康和諧發展。沒有經歷過教育懲戒的人,其生命成長是有缺憾的;經歷過適當教育懲戒的人,其人格才能健康和諧發展。②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認為,“從表面上看,無批評教育似乎頗具人文色彩,而實質上是教育上的無知。對每個未成年人來說,批評教育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珍貴營養;而對於容易受到嬌寵的獨生子女來說,無批評教育簡直就是讓他們在危險面前信馬由韁。”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堅持以表揚激勵為主永遠是對的,堅持以批評懲罰為輔也永遠是對的,但是,“沒有批評對教育是缺鈣的教育,是不負責任的教育,是危險的教育。”對於孩子出現的不良行為偏向,表現的錯誤精神傾向,正確的教育方法就要敢於說“不”,並且堅持到底。所以,“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一種虛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負責任的教育。”③
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法制研究與諮詢中心譚曉玉博士認為,“懲戒權是國家賦予學校和教師管理學生的應有職權,也是教師專業權力之一。懲戒權的行使,是現代學校制度的客觀要求,是教師履行法定職責的必要手段。現代中小學校管理,不是不要懲戒,更不是取消懲戒,而應限制懲戒,規範懲戒,教師肆意行使懲戒的權力要受到約束和限制,懲戒的極端方式體罰應當禁止。”教育應該尊重學生,以學生為本,但尊重學生並不等於縱容學生,放任學生。“教師依法享有懲戒權,但更要依法行使懲戒權。”①
在西方一些發達國家,體罰一般都是法令禁止的,但懲戒權卻有所保留。
19世紀中葉興起的兒童權利保護運動,促進了體罰在很多國家的廢除。近代社會以來最早明確以法律的形式禁止體罰的是波蘭(1783年),其次是盧森堡(1845年)、荷蘭(1850年)、奧地利(1870年)、法國(1877年)、芬蘭(1890年)、挪威(1935年)、瑞典(1958年)、丹麥(1968年)、英國(1986年)……
在英國,1986年以前,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懲罰,社會默許體罰的存在。認為教師的身份代表父母,具有監督管教學生的責任和權力。但在具體懲罰學生的事件中,必須按照一定的規定,慎重執行。一些地方教育當局規定學校及教師懲罰學生必須遵守的要求有:
1。 用鞭子或皮帶必須經過認可的標準;
2。 必須備有懲罰記錄簿,列明體罰原因及處理過程,經過校長簽署核准許可,並接受查驗;
3。 實習教師、代課教師、臨時聘用教師等均不得施行體罰,至少具有三年以上教師資格者才能施行體罰;
4。 年齡在八歲以下的兒童禁止體罰;
5。 絕對禁止在班上或眾人面前施行體罰;
6。 施用打手心的體罰,每雙手不得超過三下;
7。 女學生只限於打手心,但僅限於由女教師來執行,如果鞭打男生臀部,不得超過六下;
8。 對患有生理或心理缺陷的學生,必須事先獲得醫護人員許可才可施行體罰。②
還有的地方教育當局規定,學校體罰學生只有校長一人全權處理。
1986年後,英國法律明確規定不準體罰學生,但保留了教師的懲戒權,比如:罰寫作文;週末不讓回家,陪值班老師值班;見校長,讓校長懲罰;停學,等等。
在亞洲和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