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4/4 頁)
為鏡子虛心的聽取周圍人的反映與批評,才可以避免錯誤的一再出現,在不斷的改正中,逐漸的完善自我,改變自我。
古人云詩必窮而後工
【原文】
古人云:“詩必窮而後工。”蓋窮則語多感慨,易於見長耳。若富貴中人,既不可憂貧嘆賤,所談者不過風雲月露而已,詩安得佳!
苟思所變,計惟有出遊一法。即以所見之山川風土、物產人情,或當瘡痍兵燹之餘,或值旱澇災欞之後,無一不可寓之詩中。借他人之窮愁,以供我之詠歎,則詩亦不必待窮而後工也。
【原評】
張竹坡曰:所以鄭監門《流民圖》獨步千古。
倪永清曰:得意之遊,不暇作詩;失意之遊,不能作詩。苟能以無意遊之,則眼光識力定是不同。
尤悔庵曰:世之窮者多而工詩者少,詩亦不任受過也。
【譯文】
古人說:“詩人一定要在經歷窮困之後才可以寫出精妙的文章。”大概是窮困過後詩句中才能多慷慨之詞,容易表達感情。如果是富貴中人既不能有為貧窮擔憂為貧賤而慨嘆,所談論的不過是風雲月露僅此而已,詩怎麼能夠做得好呢!
如果想有所改變,只有外出遊歷這以辦法了。將所有看見的山川風土,物產人情,或者正當戰火之後的滿目瘡痍,或者是旱澇災害之後,將這些寫進詩中。藉助他人的窮苦憂愁,為我提供歌詠吟唱的情思,那就不用在經歷窮苦憂愁之後才能寫出精妙的詩文了。
【評析】
“詩必窮而後工”,是說詩人一定要在經歷窮困愁苦之後才能寫出上乘之作來,這是中國古代文論中一個十分重要又影響深遠的命題。在中國歷史上這樣的人確是很多,“詩聖”杜甫就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因為他生活窮困潦倒,又加上當時社會黑暗,是他寫出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的千古名句;宋代詞人蘇軾由於仕途坎坷,幾經磨難仍然心懷坦蕩,但是這樣豐富了他的人生經歷,使他對自然人生有了更深切的體悟,寫出了許多至今仍被傳頌的佳句;曹雪芹經歷了由錦衣玉食到食粥常賒,由華貴門第到無地安身的大家庭的敗落,這樣的遭遇,讓他對社會世相人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