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1/4 頁)
焐僱��裨蛑站渴親霾緩萌魏問慮櫚摹�
我們現今社會的青年,就是由於心高氣傲,不能持之以恆,想一蹴而就,甚至只是看到別人的成功,就自己去作,沒有努力就想放棄,這樣是永遠無法嚐到成功的喜悅的。所以我們做事情要找準目標,然後盡心盡力的去作,才有可能有所作為。
'40'二十
先讀經
【原文】
先讀經,後讀史,則論事不謬於聖賢;既讀史,復讀經,則觀書不徒為章句。
【原評】
黃交三曰:宋儒語錄中不可多得之句。
陸雲士曰:先儒著書法,累牘連章,不若心齋數言道盡。
王宓草曰:妄論經、史者,還宜退而讀經。
【譯文】
先讀經書,再讀史書,這樣論事時就不會有悖於聖賢的觀點;既然讀了經書,再來讀史書,讀書時就不會只侷限於字面字句的解釋上。
【評析】
聖賢之人一般都是以觀點和思想而著稱,他們有著對人生社會的獨特看法,所以他們的經書被世人們所公認,於是人們在讀書時就會以他們的言行和觀點為標準,於是讀經書有了思想上的武裝,就算再讀史也不會迷失於紛繁複雜的史實之中,對待是非就會在聖人觀點的指引下做出正確的判斷。
但先讀史,再讀經,也是我們認識古人思想的一種方法。二十五史中出現的是歷史上忠奸善惡的真實故事,是聖人語錄的記錄,讀史,是對歷史社會更全面,更詳細的理解,這時再讀經書,對聖人的經典會有更深層次的認識,更透徹的理解,而不僅僅是將他們作為教條來遵循,而是領會聖人完整的思想,吸取和繼承是人類文化中的優秀沉澱。
居城市中
【原文】
居城市中,當以畫幅當山水,以盆景當苑囿,以書籍當朋友。
【原評】
周星遠曰:究是心齋偏重獨樂樂!
王司直曰:心齋先生置身於畫中矣!
【譯文】
居住在城市中,應當以山水畫當作山水,把花卉盆景當作園林,把書籍當作知心朋友。
【評析】
身居鬧市之中,難免對外面的世界上充滿了嚮往;同時城市中周圍滿是忙碌的人們,生活的繁忙讓人們之間的關係越加淡漠,讓人壓抑窒息,於是便嚮往靜謐的自然山水,想在幽靜的環境下找到一份閒適的心境,期盼能和三兩好友促膝長談,共談人生理想、愛好,這時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但是遊山玩水需要世間、金錢,觀賞亭臺園囿也是富人們才能消費的起,走進社會之中又不乏滿身銅臭的俗人,又有幾個知己呢?在這種情況下,作者認為自己自得其樂豈不是更好,他充分的調動個人的想像,以山水畫為真實的名山聖水,用盆景當作園囿,從書中尋找快樂,把書當作自己的朋友,這樣不用遠遊就可以遊覽名山大川,觀賞園林,可以熟讀聖人經典於聖人交朋友,從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苦悶。
鄉居須得良朋始佳
【原文】
鄉居須得良朋始佳,若田夫樵子僅能辨五穀而測晴雨,久且數,未免生厭矣。而友之中又當以能詩為第一,能談次之,能畫次之,能歌又次之,解觴政者又次之。
【原評】
江含徵曰:說鬼話者,又次之。
殷日戒曰:奔走於富貴之門者,自應以善說鬼話為第一,而諸客次之。
倪永清曰:能詩者,必能說鬼話。
陸雲士曰:三說遞進,愈轉愈妙,滑稽之雄。
【譯文】
居住在鄉間必須有情投意合的朋友相伴,像那些農人樵夫只能辨認五穀雜糧,測天氣陰晴雲雨,時間久了,次數多了便不免心生厭倦。而朋友之中以會作詩為第一,擅長談論的列為第二,善於繪畫 ;的列為第三,其次是會唱歌的,能行酒令的列為又次之。
【評析】
朋友是可遇不可求的,在茫茫人海中真正遇到幾個知心的朋友是很難得的,只有真正興趣相近或相似的人才有共同語言科可言,也才可能有共同的語言,只是人很難找到自己的知心朋友,因為人的性情不同。但同為謙謙君子,同樣博學多才,也不一定就能相處的融洽,成為良朋好友,同心知己。
這有著許多原因的制約,個性、各人的興趣愛好,文化思想與觀念的差異等的不同決定了我們選擇朋友的不同。同時也對交朋友產生著相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