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1/4 頁)
還不僅僅是這些。倘如這是為甲所有,而乙又想奪為己有,這就會引起兩者之間的爭端。祖輩們建立的,然而到子孫時由於家貧無力修繕而使得名勝古蹟遜色了不少。
然而這還只是就名山勝景來說呢?即使在城市之內,四通八達的道路旁,也少不了這種道觀、寺院。可以作為遊客的旅舍,這是第一個用途;長途跋涉可以稍事休息,這是第二個用途;夏天有清茶,冬天有薑湯,還可以接濟役夫的旅途勞頓,這是第三個用途。所有這些都是用事實來說話的,不是佛道兩教的福報的說法。
【評析】
這則文字作者只是從現實生活的實際需要,來分析佛寺道觀存在的必要及不可缺少。文章舉出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情況。如遊覽名山大川時,有了寺院道觀,疲倦時可以休息;飢餓時可以個吃飯的場所;可以在突如其來的暴風驟雨中暫時躲避一下;如有回不去的遊覽觀光者,還可以有個可以棲身之所;在深山之中,還可以免遭毒蛇猛獸的侵襲。這只是就寺院道觀為佛、道所有而言。
此外文中還舉出了一些不盡理想的方面。假如為官紳所擁有,卻不能任憑遊客觀光,於是遊覽就會受到侷限。另外,個人擁有還可能引發爭端;加上子孫在一貧如洗,沒有能力修繕祖業,勢必影響名山勝境的美觀。
城市中,有了寺院道觀,一是外出旅遊可以借作旅社,二是長途跋涉,可以休息;三是所有人可以從此處討得清茶、薑湯,除卻勞累。這些都是寺院、道觀給我們帶來的方便。但是作者所論,僅就一般情況而言,世上不乏勢利的和尚、道士,也許在生活中會有一些不盡人意的事情發生。
'16'十六
雖不善書
【原文】
雖不善書,而筆硯不可不精;雖不業醫,而驗方不可不存;雖不工弈,而楸枰不可不備。
【原評】
江含徵曰:雖不善飲,而良醞不可不藏,此坡仙之所以為坡仙也。
顧天石曰:雖不好色,而美女妖童不可不蓄。
畢右萬曰:雖不習武,而弓矢不可不張。
【譯文】
雖然不擅長書法,毛筆、硯臺也不能不精良;雖然不精通醫術,有效的藥方卻不能不收藏;雖然不精通下棋,但是期盼不可以不準備。
【評析】
古代文人喜歡附庸風雅,於是文房四寶就成為他們可以炫耀的物品。準備一些精良的文具,可以顯示他們自己的修養,於是文人們準備被稱為“文房四寶”的紙墨筆硯舊,和“文人風雅四藝”的琴棋書畫。
有了文房四寶,室中雅趣盎然。準備精良的筆硯和楸枰,一則表現自己的藝術品位與審美情趣,二則表示對朋友的尊重和厚愛。朋友往來,往往喜歡磨墨鋪紙,請其揮毫潑墨,令人盡興。而和友人對弈更是不亦樂乎。這些都是古人門樂意做的事,而所謂的良方則更是必須的。因為人有旦夕福禍,疾病總是不期而至,成為困惑人的一大問題。這是有一良方就可以解救人於痛苦之中,真可謂雪中送炭。
作者這則文字其實是受當時文人的影響相當嚴重,但是他也告訴我們:自己愛好的,應武裝精良,自己不擅長的,也要精心裝備,以待不時之需。
方外不必戒酒
【原文】
方外不必戒酒,但須戒俗;紅裙不必通文,但須得趣。
【原評】
朱其恭曰:以不戒酒之方外,遇不通文之紅裙,必有可觀。
陳定九曰:我不善飲,而方外不飲酒者誓不與之語;紅裙若不識趣,亦不樂與近。
釋浮村曰:得居士此論,我輩可放心豪飲矣。
弟東囿曰:方外並戒了化緣,方妙。
【譯文】
僧人道士不一定要戒酒,但是必須要戒除俗行俗念;女人不一定要精通文章,但是要懂得情趣。
【評析】
道教戒規和佛教教規中都以“不飲酒”作為五戒之一。這裡卻說:“方外不必戒酒,但須戒俗”,為什麼作者把“俗”看得如此重要呢?這裡有著現實的原因與理論的依據。歷代僧人和道士都以超脫塵俗相標榜,以不貪無慾為追求。但現實中,剃度皈依的僧人與寄身道觀的道士,卻俗念重重,勢利萬分,更有甚者,還以把利益看成最重要。這種情況,在明清野史中屢見不鮮,這些都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現狀。因此,作者才寫下了這段文字。
“紅裙不必通文,但須得趣”,則反映了作者所持的婦女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