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作家的狂熱感情引發了此後整個撲朔迷離的探查真相過程,展示了書和寫作者靈魂之間的關係。
而真相,亦即故事中的故事,則發生在西班牙內亂時期。總之那是一個噤若寒蟬的時代。在一些嗜血殘忍的罪行中,它其實蘊藏的真實主題是愛情。陷於愛、失落愛,導致精神飢渴,導致執迷不悟。一句話,是愛情產生了那一系列的謀殺。
從某種角度來說,小說寫得很古典:一生只可能存在一次的愛情觀;對書籍的感慨(“假如我能在這本偶然找到的書裡發現一個新世界,那麼,還有多少未知的世界尚未被髮掘……我覺得周圍盡是千百萬個找不到主人的靈魂,那一頁頁被棄絕的文字,都像是被遺忘的世界,無言地日復一日地沉沒在幽暗的汪洋之中”);甚至那些謀殺,都像藝術品一般,被策劃、被等待,長達十五年之久(尤其是那位一手鮮血卻榮升至上尉的警官傅美洛,一點都不焦急地伺機謀殺,總讓人聯想起《悲慘世界》中另一位性格相似的警官沙威);作者甚至探討了作家和作品的關係(“每個故事都是作者寫給自己的信,藉此找出他用其他方式找不到的真實”)。
惟一的“缺點”——作者對每個人物的耐心刻畫,那些生動顯示性格的對話,也許會讓一個脾氣急躁缺乏耐心的讀者覺得,未免有點臃腫。當然,這也正是文學作品和通俗讀物的區別(而且還有某種類似“兜圈子”的好處,拖延著某些線索大白天下的時日)。作者巧妙地操縱著抽絲剝繭的節奏與線頭,同時不忘記創造障礙物,在蜘蛛網般的細枝末節敘述中交代出一些邏輯嚴密的細節讓讀者參與其中。請注意,邏輯嚴密如此重要,市面普見懸疑小說的結構是直露的,讀者只須被動閱讀,因為也許會平白生出一個人物或是一個無頭鬼。但若富有邏輯則像猜謎,這使閱讀文字這一活動產生了自行推理帶來的興奮,在這個過程中,讀者很容易代入“我”的位置,重新恢復好奇心,試圖弄明白到底在一本書的寫作背後,都發生了些什麼,而不只是等待一個故事。
為了使這個結構更接近水落則石出的呈現,作者採取了讓不同人物自己講述經歷的方式,而不是慣常的第一人稱敘事到底,“我”全知全能。當然這種不同視角的講述也有些小缺點,一些細節會因此重複,因為那些人物的命運總會在某些節點交叉。但總體來說它對那些將要發生的事情起到很好的暗示作用,讀者和“我”一樣,一時搞不清會有什麼等待著我們。
至於語言,這本書也有著獨特的幽默魅力,比如“千萬別相信那些初次約會就讓您碰她的女孩子……上等的牛腩煎到五分熟才是最好吃的”;“男人的性慾就像燈泡,開關一開,啪嚓一聲,就立刻亮出火紅的燈光;關掉開關,馬上又可以冷卻下來。可是女人不一樣……就像熨斗……就像慢火燉一鍋肉!”
當然了,結局是沒法不落俗套的,好像懸疑故事幾乎沒有悲劇結尾的,這個也不例外,好人好報,惡人死路一條,什麼時候這種傳統能被顛覆一下,應該更有趣些?
看完這本書後我忍不住掃視我家書架上的那些,它們有的已經被我遺棄多日,我想象它們中的那些人物也和《風之影》中的小說人物“谷柏”一樣,在幽黑的夜裡秘密潛行,流連徘徊,繼續它們賴以寄生的故事。我亦開始相信,更多消失在視線之外的作品,它們在某個空間裡有一排長長的書架賴以寄生。只有最富有想象力的靈魂可以偶爾去那裡散散步,吵醒它們。
《風之影》 (西班牙) 卡洛斯·魯依斯·薩豐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11月版
29.90元
關於本書
2001年,旅居洛杉磯的西班牙作家魯依斯·薩豐(Carlos Ruiz Zafón)在祖國出版了第一部成人小說《風之影》,沒有特別宣傳,卻在讀者口耳相傳、書商熱烈推薦之下,創下雄霸暢銷排行榜超過一年半,狂賣一百五十萬冊的不可思議記錄,成為本世紀初轟動歐陸、繼而延燒全球的文壇盛事。
薩豐自幼生長於巴塞羅納,對這座歷盡滄桑的文化古城有著難以磨滅的感情。他深受十九世紀小說影響,尤其是託斯妥也夫斯基、托爾斯泰、狄更斯等人的作品。《風之影》也確實有十九世紀小說的特點:渾厚飽滿的大長篇,彷彿包羅永珍,寫盡了人間百態。乍看之下,它是一則成長故事,有著陰森的哥德氛圍、悽美的愛情故事、推理解謎的元素,還有後設的敘事手法。倘若只是這樣,那么《風之影》頂多是一本好看的通俗小說,可能難登文學殿堂。
然而再看下去,一些更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