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4/4 頁)
已經渺小了,可是,他們仍是有力的反對者。
武曌是時時刻刻防範著反對者的,她佈下許多耳目,同時,她把武氏族人安置到重要的地位,作為牽制。此外,她在痛苦中了掉一件心事:那是她派人到巴州,把已貶斥的太子賢殺了,算替自己的情夫報了仇。
新的局面使得她興奮,一個名實兼至的皇帝究比幕後的皇帝有意思,她心靈的空虛又一度被權力補充了。
正當武太后興致勃勃的時候,徐敬業在揚州反了,企圖以武裝力量來推翻武氏的統治。
大唐皇朝自太宗皇帝接位之後,東征西討,平定了四方,太宗的晚年,政治已上軌道,天下太平無事;高宗一朝,是和平與繁榮的,長安和洛陽兩地,比漢代全盛時期還要富庶美麗,然而,戰爭卻在這樣的時候爆發。
武太后是在紫宸殿上聽到侍中王德真的奏告,訝然看著他問道:
“徐敬業反?為什麼呢?天下昇平,他為什麼要造反?”
“太后——”王德真和中書令裴炎及同三品郭待舉並肩上前,把一份奏章呈上,然後徐徐奏道,“徐敬業有一道檄文在這兒。”
“檄文——”她把那一卷紙攤開在龍案上,捲起首頁地方官告急的奏章,先把作為附件的那道檄文翻過來看。
檄文的題目是《討武氏檄》,旁邊有一行是中書的注錄:“臣案:此檄文出於駱賓王手筆。”她默默地讀下去:
“偽臨朝武氏者,性非和順,地實寒微;昔充太宗下陳,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節,穢亂春宮,密隱先帝之私,陰圖後庭之嬖,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
《武則天》第十卷(3)
武太后看到這兒,抬起頭來,平和地向下面說:
“遺落作這檄文的人材,是宰相的過失!”她的態度恬靜,似是欣賞一篇好文章,而又是與自己無關的。
紫宸殿內的百官鴉雀無聲,武太后的那一句話使得他們訝異和敬仰,他們大多已看到那道惡罵武氏的檄文,他們以為,武太后會勃然大怒,然而,情形卻出乎他們的意料了,她表現了最高的涵養風度。靜靜地讀著,不久,她發出了一些微小的誦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