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也各有一條龍,這樣五條脊上就有30條龍。往下每塊瓦當下面鑲嵌的琉璃磚上,也各有一條龍,壁四周共有筒瓦252塊,隴垂251塊,龍磚82塊,加上躍於雲霧之中的18條蛟龍,就有633條龍了。再仔細看,在正脊兩側“吞獸脊”下,東、西還各有一塊橢圓形的瓦當,上面也各有一條龍。這樣算來,北海九龍壁上總共有635條龍。
關於九龍壁,曾經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清人唐魯孫在《前清舊王孫南北看》中提到,乾隆二十一年的一天,北海九龍壁前佛光普照,空場上擺放著香案、香爐,香案前有一黃色的蒲團,一高僧端坐在蒲團之上,數百人在虔誠觀看,一派莊嚴肅穆的景象。原來,西藏密宗高僧正在給九龍壁開光。當滿天祥雲繚繞、晚霞映紅了半邊天際的時候,奇蹟出現了。有人把手帕丟到第九條龍的頭部,就看見此龍通了靈性,龍眼、龍鬚都動了起來,把手帕吸著不放,彷彿要從壁上騰飛到天空。當然,這僅僅是一個傳說,但卻反映了老百姓希望龍具有靈性,能夠保佑大地風調雨順的良好願望,同時也說明了北海九龍壁上所展現的技藝是何等的高超。
其實,九龍壁上的龍並不像傳說的那樣會動,但是它還真的能給人飛動的感覺。每當晴天正午的時候,陽光普照大地,也會灑在九龍壁上,而在這個時候九條龍就彷彿動起來一樣,栩栩如生。當然,這種現象的產生,還要歸功於琉璃磚。九龍壁運用當時中國獨一無二的七彩琉璃磚,它顏色鮮豔,經久不褪,加上光的反射作用,還真能讓觀者覺得龍活了起來。
什剎海的由來之謎
什剎海,人又稱之為海子。在明清的時候,人們把前海、後海稱為什剎海。對於為什麼給前海、後海取什剎海這個奇特的名字,有人猜測說可能是因為明朝時候在海子岸邊建了一處叫什剎海寺的寺廟,所以海子也就隨之而被稱為什剎海了。這種說法聽上去似乎無可懷疑,但是並未得到人們的一致認同,因此,關於什剎海之名的由來,也一直處於爭論當中。
有人說,“九庵一廟”,共為十剎,所以稱為什剎海。也有人對於“剎”字有著不同的理解,謝錫勳在詩中稱為“漢海”,注曰“十汊海”;張之洞的詩又稱為“石鍤海”。鍤,即閘,石鍤是指前海西口建有響閘。除此之外,最有名的、在老百姓中間流傳最廣的就是關於明代富豪沈萬三的傳說了。
傳說在明朝的時候,京城裡有個“活財神”叫沈萬三,活財神應該是很有錢的了,可是他自己卻一個錢也沒有,平時衣服也穿得與普通老百姓沒什麼兩樣,可是,他怎麼會叫活財神呢?因為他能知道地下哪裡埋著金子,哪裡埋著銀子。但是平常的時候沈萬三是說不出來具體的埋藏地點的,要想跟沈萬三要金子、銀子,得狠狠地打他,把他打急了,他就能指出金子或銀子的埋藏地點,並且,打得越厲害,從他指的地方挖出的金銀就越多,就因為這個,人們都叫他“活財神”。
可是,誰肯打他呢,他家裡的人不忍打他,一般老百姓呢,又不會平白無故地打人。就這樣,沈萬三跟那些不肯打他的人,就都窮得吃不飽飯,穿不上好衣裳。這一天,皇帝要修建北京城了,又不願意把他庫裡的錢拿出來,就跟大臣們商量其他修城的辦法。於是有個宦官就和朱棣說了沈萬三的事情,朱棣一聽,說好啊,就吩咐馬上把沈萬三給抓來。
官兵奉了皇帝的“聖旨”,飛快地跑到沈萬三的家門口。等到了沈家門前,看到了一個很破舊的小門,官兵們都樂啦,一個兵樂著說:“活財神就住這麼個地方啊!”官兒說:“甭管住的咋樣,先把沈萬三抓來交差就行啦。”一個兵上前敲了幾下門,就從裡邊出來一個老頭兒,身量不很高,穿著一身破褲褂,他問:“你們這些人找誰呀?”“找沈萬三。”老頭兒說:“我就叫沈萬三。找我有什麼事?”官兒說:“皇帝叫我們找你,你跟著我們走吧。”沈萬三知道不去是不行的,於是就跟著這些官兵見皇帝去啦。
見了皇上,一開始因為沒有打他,沈萬三當然不承認自己是活財神。皇上氣得吹鬍子瞪眼的,直說,你這不是妖言惑眾麼,沒別的,給我打。等到打得沈萬三抗不住了的時候,他大聲喊道:“別打啦,我知道哪兒有銀子。”於是,武士們便住了手,回稟了皇帝,皇帝說:“帶他挖去,挖不出銀子來,再打!” 於是,朱棣就派人跟著他挖銀子。他到了現在的積水潭一帶,說就這裡有,結果真從那裡挖出了十窖銀子。後來那裡就有了一個大坑,下雨積水了,人們就管那裡叫“十窖海”,後來叫著叫著叫順口了就叫成“什剎海”了。直到現在,還會有人強調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