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頁)
“天”拆開就是“二人”,因此“天聖”就是兩個聖人,一個聖人是指垂簾聽政的劉太后,另一個聖人仁宗皇帝便成了劉太后的傀儡。
天聖六年(1028),仁宗打算在冬至節率領群臣在會慶殿為劉太后上壽。范仲淹一聽皇帝要跟大臣們一起向劉太后行跪拜之禮,憂慮的毛病犯了,也不管自己有沒有資格,上書給劉太后,稱皇帝“有南面之位,無北面之儀”,要盡孝道應該到宮中率領親王皇族行家人之禮,否則就是“開後世弱人主以強母后之漸”。
這份奏疏一上呈,晏殊就來批評他,屁大點官,越職言事,狂妄好出風頭,闖出禍來,連他這個推薦人也受牽累。范仲淹一聽,滿腹委屈,竟給晏殊寫了封長信自辯,滿嘴的大道理,弄得晏殊毫無辦法。
可能是因為范仲淹的官太小,劉太后根本沒有理睬他,冬至節上壽儀式照常舉行。這時仁宗皇帝已將近20歲,早該親政了,宰相王曾等大臣經常勸說太后撤簾還政,太后很不高興。這一年夏天,京城開封突然電閃雷鳴,一團火光竟射入真宗皇帝構建的恢弘的玉清照應宮,大火燒了整整一夜,3600餘間房屋成了一片瓦礫。劉太后乘機指責王曾管理不嚴,將他貶到青州(今山東濰坊)做了個知州。
范仲淹等人覺得劉太后實在有點不像話,不停地上書要求劉太后還政,太后對他們視若無物。范仲淹看不下去,乾脆要求外調,於是去了河中府(今山西永濟蒲州)做了個通判(州級的副長官)。滕子京當時也跟著范仲淹上書言事,結果於天聖九年(1031)從大理寺被貶到了閩北邵武縣。
兩年之後,劉太后去世了,曾經上書勸太后還政的官員都得到了升遷,范仲淹和滕子京都被召回京城當了諫官。
這時仁宗皇帝因為不喜歡劉太后給他安排的郭皇后,轉而寵愛尚美人。尚美人恃寵挑釁郭皇后,郭皇后暴跳如雷,伸手要打尚美人。仁宗皇帝前來勸架,不料郭皇后一巴掌打在仁宗脖子上。仁宗盛怒之下,便要廢掉郭皇后,而此事又得到了宰相呂夷簡等的支援。
訊息一出,范仲淹憂心忡忡。他認為郭後並無大過,輕易廢后,有違倫理,動搖政局,有損皇帝名譽,於是聯合孔子四十五世孫孔道輔等人上書勸諫。不料呂夷簡早有準備,在范仲淹等人找到皇帝上書之前,就將他們貶出京城,范仲淹被安排當了睦州(今浙江建德)知州。
這是范仲淹與呂夷簡第一次交手。
知睦州後,范仲淹又知蘇州。在蘇州范仲淹又是治水又是興學,很有成績。1035年,范仲淹又被調回朝廷,當了天章閣待制、判國子監。呂夷簡為了牽制范仲淹,又將他調任開封府尹。不料范仲淹不過一月就將號稱“繁劇”的開封府治理得肅然有序,京城中甚至傳出了“朝廷無憂有範君,京師無事有希文”的歌謠,“希文”就是范仲淹的字。
開封府尹有的是精力來對付呂夷簡。范仲淹看到呂夷簡利用手中的人事權力培植私黨,打壓政敵,心中甚為憂慮,於是把京官晉升的情況繪製成一幅《百官圖》獻給皇帝,圖中一一說明哪些人是按規章升遷的,哪些人是利用宰相私人關係提拔的。不久范仲淹又上了好幾個奏疏抨擊呂夷簡,其中《推委臣下論》更是勸諫仁宗皇帝不能把人事權下放給宰相,不然會造成君權旁落,甚至改朝換代也不一定。
呂夷簡得知開封府尹竟敢與自己這個當朝宰相如此作對,那還了得,直接指控范仲淹“越職言事,薦引朋黨,離間君臣”三條罪狀,再次將其貶出京師,出知饒州(治今江西波陽)。
范仲淹三次被貶,官當得夠嗆,但因與宰相呂夷簡不屈不撓的鬥爭,得到朝中受呂夷簡打擊的官員們的同情和欽佩,無形中樹立了一個政治派別,名望越來越高。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3.將軍白髮征夫淚
在知饒州之後,范仲淹又知潤州(今江蘇鎮江)、越州(今浙江紹興)。到了景祐五年(1038),党項族首領李元昊叛宋稱帝,宋朝西北邊境局勢突然緊張起來。不久宋夏戰爭爆發,范仲淹隨即被調到西北前線。
還在唐朝時,聚居在夏州(今陝西橫山西)的党項族曾出兵幫助唐朝*了黃巢起義,唐朝封其首領為定難軍節度使,晉爵夏國公,賜姓李氏,成了中原王朝的一個藩鎮。
宋朝建立後,党項李氏以定難軍節度使、西平王的身份繼續與宋保持藩鎮臣屬關係,並一再出兵幫宋進攻北漢。後來党項族內部分化了。宋太宗時,党項族的李繼捧一支歸附了宋朝,舉族遷到了宋朝的京城。但他的族弟李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