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頁)
都走文學路,么女林相如學科學。生了三個女兒後,林語堂說不在乎傳宗接代,廖翠鳳就做了輸卵管結紮手術避孕。
不過在認識廖翠鳳之前,林語堂原鐘情於廈門名人陳天恩醫師的女兒陳錦瑞。他與陳錦瑞的二哥、三哥都是同學,有近水樓臺之便。據林太乙記載,陳天恩不能接受這個不篤信基督教的小夥子,因此將林語堂介紹給廈門富商廖悅發的女兒廖翠鳳,這是林語堂第一次受到失戀打擊。
與徐志摩和張幼儀的背景相似,林語堂是廖翠鳳的哥哥廖照超的好友,兩人是聖約翰大學同學,林語堂的姐姐也是廖翠鳳在毓德女校的同學。相親前,家人探詢廖翠鳳意願,提及“林牧師家是沒有錢的”,但廖翠鳳說,“沒有錢不要緊”,於是定下這樁好姻緣。
1915年,還是大學生的林語堂與廖家二小姐定親,但直到兩人定親後四年,林語堂大學畢業、即將留學前,才決定結婚。四年內,兩人偷偷通訊,被允許在敞開大門的廖家大廳裡對坐。兩人在歡慶結婚五十年時,廖翠鳳還對好友說,當時“未婚夫婦能相對而坐,已經是了不起的開明”。
廖翠鳳雖是富家女,但與兩袖清風的牧師之子結婚時,就決定婚後生活無論多苦,也絕不向家裡要錢。林語堂在美留學時,清華無故取消官費獎學金,二人生活困窘,但廖翠鳳始終沒有向廖家求救。林語堂曾對朋友表示,廖翠鳳沒有有錢人家小姐嬌生慣養的壞習慣,“她有良好的家庭教養”。唯篤信耶穌的廖翠鳳在初嫁林語堂時,對他不信上帝感到十分驚異。
不過林語堂對陳錦瑞那份純潔的感情始終沒有改變,不僅對妻子、女兒從不諱言,在《八十自述》中他意有所指地寫道:“我熱愛我好友的妹妹。”曾赴美國攻讀美術的陳錦瑞,回國常到林語堂位於上海的家拜訪。廖翠鳳自信地對女兒說,林語堂是愛過“錦瑞姨”的,但嫁給林語堂的,不是當時看不起他的陳天恩的女兒,而是說過“沒有錢不要緊”的廖翠鳳。 接著她便哈哈大笑,林語堂則不太自在。
1971年,七十七歲的林語堂出現中風初期徵兆。在故宮博物院工作的長女林如斯,因為長年抑鬱症而自殺,晚年喪女對林語堂夫婦的打擊甚大,他們大聲痛哭,精神幾近崩潰。廖翠鳳從此只說廈門話,常呢喃著“我活著幹什麼”。原本健步如飛的林語堂自此急速衰老,記憶也開始衰退。但他安慰二女兒,“活著要快樂”;他也在文章裡講到,故舊多半去世了,回顧一生無論是成是敗,他“都有權休息”。
第二年,林語堂因身心過於疲勞引起十二指腸下垂、潰瘍,健康更走下坡。廖翠鳳則因精神不佳,只有與住在香港的小女兒林相如同住才比較自在,經常赴港與女兒同住;林語堂卻離不開陽明山的“有不為齋”,體力日衰的他只能抱病在臺港間奔波。
1975年底林語堂開始坐上輪椅。體力雖衰,真性情仍在。他有一次聽到陳家親戚說,初戀情人陳錦瑞還住在廈門,高興地直說要去廈門看她。但廖翠鳳勸他:“語堂,你不要發瘋,你不會走路,怎麼還會想去廈門?”
1976年3月23日,林語堂因胃出血送入香港瑪麗醫院,後因併發肺炎、心臟病突發,於3月26日晚間病逝於香港。4月1日移靈臺北,一部《聖經》伴隨,長眠於陽明山故居“有不為齋”後園中,享年八十二歲。墓碑由摯友、國學大師錢穆題字。
林語堂過世後,廖翠鳳一直住在香港么女家中,用心整理出《京華煙雲》和《林語堂當代漢英辭典》等鉅著的手稿,之後存放在臺灣的“故宮博物院”。直到1985年陽明山故居原址改為“林語堂先生紀念圖書館”,這些著作和遺物才捐給臺北市政府供公開展示。1987年廖翠鳳於香港去世。
孔子之外最廣為西方認識的中國文人
一如眾多滿腔熱血的青年,林語堂早年思想左傾,在東西碰撞的大時代,他原選擇了西化這條路,卻又發覺,促進中西文化交融是他必須擔負的使命,因此畢其一生,都在為中西文化交流而努力。作為中國知識分子,林語堂傾全力將中國文化與精神通俗化地介紹給西方世界,是他畢生的功業。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林語堂 中西以及兩岸的人生哲學(9)
林語堂晚年選擇到臺灣定居,但他並沒有迷失自己的方向。儘管蔣介石對他極為禮遇;宋美齡還在林語堂夫婦八十雙壽時,為文讚譽林語堂具有多方面的卓絕才華,是一位“十足完美的文明人”,但他始終與官職保持距離,一度婉辭“考試院副院長”的職位。
林語堂著作等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