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頁)
術間關係,臨摹印度畫。
果如傳聞,繼英國之後,趕在緬甸前,印度於1949年12月30日宣佈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雙方決定建交。積極穿梭期盼化解外交烽火的羅家倫黯然結束印度大使生涯,與張大千夫婦及旅印僑胞在使館舉行最後了一次降旗儀式,然後與甘地的媳婦、孫兒女前往甘地火葬場上獻花圈、行禮、默立後,隔天飛往臺北定居。
離開印度前羅家倫發表簡短宣告:“在兩年八個月以前,我帶了我國政府和人民熱烈的希望到印度來,催促象徵印度獨立的及早實現。就這方面來說,使命是達到了。我很高興,印度現在是自由、獨立的。”最終他不忘以正式外交照會駁斥印度政府企圖借承認民國初年“希姆拉會議條約”,將西藏一部分完全脫離中國的陰謀,總算保住中國領土不在政權交替時被外國勢力分離。
1950年3月1日,蔣介石在臺復行視事,羅家倫除擔任國民黨“總統府”的“國策顧問”,也獲指派任“國民黨中央黨史編纂委員會”主任委員。1952年,在蔣介石提名下羅家倫又出任臺灣當局“考試院副院長”,1957年又被派為臺灣“國史館館長”,此後直到1968年逝世。雖然是政界、文壇聞人,擔任公務人員高等考試典試委員、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政治大學常務監事、臺北《中央日報》常駐監察人、臺北“故宮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等繁雜的黨政、教育工作,以及“國史”、黨史編纂業務總負責人之職,羅家倫卻始終未進入黨政核心,僅勉強可稱為黨政要員。反而在各類送往迎來、婚喪喜慶場合,比較能看到羅家倫的身影,過往五四時代的風采早已成明日黃花。
提倡簡體字 遭各方圍剿
雖然沒有顯赫的實缺,“五四”中的功績,以及提倡新文化運動的招牌,仍讓羅家倫在臺灣赫赫有名;也許比不上胡適、傅斯年,羅家倫在知識分子與文人圈中仍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向來處世圓滑的羅家倫,卻在文化政策與文藝工作上跌了一次大跟頭,成為國民黨遷臺初期各方勢力圍剿的公敵,這就是“提倡簡體字”風波。
主張中文字型簡化並非始自新中國成立後。早在1922年北洋政府時代,錢玄同即在“國語統一籌備會”提出《減省漢字筆化方案》;1935年8月,國民政府###正式頒佈三百二十四個俗體簡字,雖有羅家倫與吳稚暉大力鼓吹,因抗日戰爭爆發以及戴季陶等人全力反對,並未正式推行;其後又由國民政府中研院公佈劉復等人合編的《宋元以來俗字譜》;蔣介石也曾提到,標語用字應盡力避免十畫以上的難字,以免識字不多的學生或民眾費解。
羅家倫等新文化運動推動者,堅決主張要提升知識水準,就必須先提升識字率,增加識字率就要將複雜的中國字簡化。包括胡適在內,都認為簡化文字不但有必要,並且“簡得好”,並早在1923年就於《國語月刊》中提倡破體字與簡體字,以避免筆畫太多的漢字形成書寫障礙。所以,羅家倫提倡簡體字有其一貫的學術信仰背景。
1953年6月30日,時任“考試院副院長”的羅家倫受聘為國民黨“###”簡體字研究委員,負責簡化部首的工作。作為新文化與白話文運動的推行者之一,羅家倫以一篇萬餘字專文,公開提倡中文字型簡化。
同年9月10日,羅家倫在國民黨“總理紀念週”發表演說,再度提倡簡體字,強調欲儲存中國文字,須先簡化中國文字。他指出,文字必須大眾化,屬於大眾的文字若不能大眾化,如何人能行之有效?尤其文字旨在表情達意,非文人欣賞品,所以從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到楷書,簡化是中國文字必然的發展趨勢;並主張推行簡體字必須率先尋求標準化、部首簡單化。。 最好的txt下載網
羅家倫 被政治消磨了五四光芒(5)
這番論調受到輿論支援,蔣介石年底也於主持國民黨“總動員運動彙報”時指示:“簡體字之提倡,甚為必要。”
不過,臺海情勢緊繃,加上守舊派不滿,簡體字運動招致很大反對。1954年2月,國民黨“立委”廖維藩發動一百零六名“立委”連署,以“毀滅中國文字及國家命脈”為由,主張透過正式決議,制定《文字制定程式法》。反對者無限上綱,高聲批判羅家倫“和中共隔海和唱,共同為民族文化罪人”,是“不肖知識分子”,“類似匪諜行為”。支持者、反對者激烈論戰,雙方立場南轅北轍,衝突一觸即發。
反對者透過各種方式發聲:批判提倡簡體字是“集錯字、古字、俗字的大成”;質疑提倡簡字有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