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在香港的中國人爭取稍微光明的未來。錢穆之子女指出,錢穆看到生活在香港的中國人失去精神支柱,希望藉由在百年殖民之地上辦校,倡導中國文化,讓流亡者別忘了要做中國人。
新亞書院的創辦宗旨,強調上溯宋明書院的傳統,採西歐導師制度,以人文精神教育為宗旨,溝通中西文化。 錢穆教中國通史,唐君毅教哲學,崔書琴教政治學。
最初,新亞書院只是一所難民學校,收容流亡青年,以免斷了學業,教師不支薪。錢穆擔任校長兼老師,對學生諄諄教誨,堅持曾國藩“扎硬寨、打死戰”的精神,為新亞書院四處奔走募款,爭取優秀學者任教。他還說服當時的香港政府,認定新亞書院是以辦教育為理念而非以營利為目的的機構,讓學校免於商業登記,以免損害學院的教育精神與本質。
度過極度艱困的草創時期,新亞書院獲得美國哈佛燕京學社、洛克菲勒基金會支援,與耶魯大學合作交換學人,情況有所好轉。新亞書院在1952年有了第一屆畢業生三人,其中一人便是史學大家余英時。
積極辦校的錢穆自奉簡樸,創校時棲身在簡陋的新亞校舍中;日後搬到貧民區的鑽石山,賃屋而居,每天搭巴士到學校;後又搬到偏遠鄉村沙田西靈寺旁,仍舊每天搭巴士、火車上課,從未向校方申請公費補助。
赴臺演講意外 造就一段姻緣
錢穆雖在港辦學,並沒有斷開與臺灣的聯絡。隨著蔣介石在臺政務與各項文化建設逐漸展開,錢穆多次受邀赴臺講學,傳授中國文化與歷史精神。 電子書 分享網站
錢 穆 “一生為故國招魂”的史學大師(3)
1956年1月30日,錢穆與胡美琦在九龍亞皆老街更生俱樂部舉行婚禮,老夫少妻相差三十五歲,且是師生戀,外界議論紛紛。
抗戰時,錢穆就數度於四川晉見蔣介石,談及理學與歷史。蔣介石託錢穆編寫《清儒學案》,邀他到重慶中央訓練團演講,素有交情。
錢穆創辦新亞書院後,蔣介石不但親自邀請錢穆去臺一敘,而且由宋美齡、蔣經國招待,同時指示臺灣行政當局每月撥給港幣三千元,供新亞紓解資金困境,前後長達四年,直到耶魯大學提供新亞書院補助為止。1950年之後,錢穆大約每年受邀到臺灣演說或與蔣介石小敘,蔣經國多會作陪。錢穆曾考慮在臺興辦新亞書院分校,但因未獲國民黨支援,不了了之。
1952年4月16日,錢穆應朱家驊邀請,赴臺為“聯合國同志會”演講。活動借用淡江文理學院新落成但尚未驗收的“驚聲堂”舉辦,有四百餘人前來聆聽錢穆關於唐宋史的看法。演講完畢,在答問之際,講臺前的屋頂突然掉下大團的水泥塊,第一排的貴賓聽眾、活動主持人以及錢穆均遭波及,多人受傷,應邀聽演說的“立委”柴春霖當場死亡。
意外發生時,錢穆頭部遭到石塊重擊昏厥,險遭掉落的碎石活埋。眾人將他從石堆中救出,送臺北中心醫院急救,幸無性命危險。蔣經國、張群、何應欽等人聞訊,立即趕赴探望。錢穆身受重傷、不便行動且須治療,只能赴臺中存德巷養病四月,直到1952年8月才返港。
講堂的塌陷卻意外地開啟了錢穆的另一場人生意外。養病期間,任職於臺中師範學院圖書館的新亞書院學生胡美琦,常來照料,陪同錢穆到臺中各地散步、旅遊,也協助錢穆蒐集藏書研究,為日後共結連理埋下了種子。
胡美琦出身名門,江西南昌人。父親是國民政府時期的江西省主席胡家鳳,與錢穆本是舊識,1950年由港赴臺任“國策顧問”;兄長鬍美瓊曾擔任臺灣省公路局局長。胡美琦對歷史與教育別有研究,日後曾在文化大學任教,文筆頗佳。錢穆晚年因眼疾無法專心著述,皆由胡美琦代整理付印才能順利出版。
胡美琦曾說,兩人之間並非浪漫的愛情,她因景仰錢穆的人格學養,願意委身下嫁,照料不時為胃疾困擾的錢穆。
1956年1月30日,錢穆與胡美琦在九龍亞皆老街更生俱樂部舉行婚禮,老夫少妻相差三十五歲,且是師生戀,外界議論紛紛。這對新人因而格外低調,僅邀新亞書院同事眷屬十餘人參加婚禮。
婚後,錢穆與胡美琦仍暫住九龍鑽石山,雖然不富裕,但生活饒富情趣,夫婦倆每天必然攜手散步。著名作家金庸日後於小說後記中提到:“看到錢穆夫婦婚後幸福生活,實感敬佩。”
婚後錢穆並未忘記學術,《先秦諸子系年》由香港大學再版,《王陽明先生傳習錄及大學問節本》、《中國學術思想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