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頁)
壇經》、朱熹《近思錄》以及王陽明《傳習錄》,以領略故人先賢的文化抱負。他在畢生力作《國史大綱》正文前,高舉四項對國史的殷切期待:“一、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二、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三、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本國已往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已往歷史最高之頂點,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於古人。四、當信每一國家必待其國民具備上列諸條件者比數漸多,其國家乃再有向前發展之希望。”
錢穆在晚年多次強調,國民必須認識自己國家的歷史,否則不是合格的國民。這或許正是重視傳統的史家所提出最具浪漫主義色彩的宣言。
自幼苦讀 北大任教時期成一家之言
錢穆,字賓四 ,江蘇無錫人。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七月三十日,生在江蘇省無錫縣盪口鎮南延祥鄉嘯傲涇上七房橋之五世同堂。 原名錢思嶸,1902年改名為錢穆。筆名有公沙、忘未學齋主等。
錢穆自幼天資聰穎,有強記不忘的本領,雖然家境貧寒,仍刻學苦讀。1901年入私塾,父親錢承沛即稱讚他“前世曾讀書來”。1906年,錢承沛因肺病逝世,臨終前叮嚀他要好好讀書。 私塾老師期許他能效法“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在國學上成大器。
錢穆以姚鼐的《古文辭類篹》與曾國藩的《經史百家雜鈔》為入門,踏入國學經典的瀚海中。1908年進常州府中學堂。詩人劉半農是錢穆的中學同學,瞿秋白則晚兩人一屆入學。
錢穆自小不但愛讀書,且口才極佳,七歲就在鴉片館為客說《三國演義》,曾為同學講《水滸傳》。 十六歲時,受到譚嗣同“仁學”的影響,憤而剪去長
辮。 因辛亥革命爆發,學校解散,無法完成中學學業。十八歲,錢穆出任無錫市郊秦家水渠三兼小學校教師,開始發表文章。1918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第一本著作《論語文解》。
其後,錢穆任教於廈門集美中學、無錫師範學校、蘇州中學,講授國學概論。1920年秋,錢穆轉任後宅鎮泰伯市立第一初級小學校長。但1928年夏秋之交,他的妻子鄒氏、新生嬰兒及兄長錢聲一先後逝世,錢穆開始挑起全家的經濟擔子,長侄錢偉長隨他在蘇州中學就讀高中一年級。1929年錢穆續娶張一貫,迎養母至蘇州,長子錢拙在此時出世。《墨子》、《王守仁》等著作也陸續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
1930年秋,顧頡剛薦錢穆至北平私立燕京大學國文系任講師,時年三十六。他在《燕京學報》發表《劉向歆父子年譜》一文,辯駁康有為《新學偽經考》誤言,平今、古文經學之爭,震驚北京學術界。來年轉任北京大學歷史系教師,開設中國上古史、秦漢史等課,講授史學,終於成一家之言。
錢 穆 “一生為故國招魂”的史學大師(2)
錢穆名著《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於此時成書,力矯時弊,指陳民初學者推崇幹嘉考證之風,而貶抑宋明理學之弊。抗戰後,錢穆歷任西南聯大、華西大學、中央大學、齊魯大學、武漢大學等大學教授以及無錫江南大學文學院院長,講授上古史、秦漢史、政治制度史等課程。並於1939年雲南避難期間,在巖泉下寺完成鉅著《國史大綱》。
投身香江教育 創辦新亞書院
1949年由於時局緊張,大批自由派學者隨蔣介石遷往臺灣。錢穆雖沒有赴臺,卻也因為左派學者對他的排斥,以及憂心時局,並未留在祖國大陸。錢穆先是拒絕上海、北京等地學校的邀約,又應江南大學榮德生之聘,返回家鄉無錫教書;繼而應張其昀之約,與不少知識分子經廣州南避香港。
處在戰亂時期的英國殖民地,自認是流亡知識分子的錢穆,除在徐復觀主持的《民主評論》發表文章外,又與謝幼偉、唐君毅、崔書琴等學者,借用華南中學在九龍偉晴街的課室三間,籌辦“亞洲文商夜學院”,招收港臺學生六十餘人,開始錢穆在香港的辦校生涯,實現為中國人辦教育的目的。
1950年秋,上海商人王嶽峰斥資在九龍深水埔桂林街61…65號購得新樓三楹,供作新校舍。佔地雖不大,也無圖書館,但亞洲文商從此由夜校改為日校,並更名為“新亞書院”,錢穆出任院長。
“新亞”之名,據錢穆所言,希望借提倡“新亞洲”,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