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1/4 頁)
何謂巧取豪奪?巧取者,巧立名目也。豪奪者,暴力掠奪也。
公元前一百一十五年,武帝元鼎二年,漢武帝劉徹採納大農中丞桑弘羊的建議,“罷四銖錢,行五銖錢”,該建議的具體內容是,將鑄幣權收歸朝廷(名義上收歸朝廷,其實就是收歸到他漢武帝自己的名下),令各地廢除往日舊錢幣“四銖錢”。由上林苑的鐘官、辨銅、技巧三官統一督造新幣“五銖錢”,也稱“三宮錢”,朝廷用新幣“五銖錢”收兌各地舊幣“四銖錢”,兌換的比例是:一枚新幣兌換舊幣五枚。
事實求是的講,這種新幣“五銖錢”比舊幣“四銖錢”在質量上來說確實要好一些,它的重量更為準確,錢文更加秀麗工整,邊緣輪廓柔和清晰,其精美程度可以說是前所未有。
但是,新舊幣之間兌換的比例卻令人難以接受,一枚舊幣含銅四銖,五枚就是二十銖銅,沒有人願意拿自己價值二十銖銅的舊幣去換他漢武帝僅含五銖銅的新幣。結果鬧得十幾萬人死於非命,一百多萬人受到懲罰,大開殺戒之後,這項與民爭利的政策才得到了很好的貫徹落實。只是不知這驟然而至的數百千億計的財富能供他劉徹揮霍幾日?
秦皇漢武兩個人到底誰更厲害一些?一時很難說得清楚。他們兩個人雖然都給各自的江山社稷製造了很大的麻煩,不過,最終結果卻不盡相同。秦始皇死後大秦王朝很快就跟著滅亡了。漢武帝雖使得大漢王朝元氣大傷,但他死後大漢並未立即消亡,而是繼續存在了很久很久。
這是什麼原因呢?是他漢武帝做惡不夠嗎?非也,非也。
真正的原因就是他漢武帝的祖上積德之故,他如此的狂妄無恥,如此的恣意妄為,如此的揮霍無度,也沒有能夠完全抵消他的祖上所積之德。由此可見,他漢武帝劉徹的祖上所積之德有多深遠,有多廣袤,有多厚重。
“世功莫大於高皇帝,德莫盛於孝文皇帝。”這是劉恆去世之後老丞相申屠嘉的讚歎。
“孝文皇帝臨天下,通關梁,不異遠方;除誹謗,去肉刑,賞賜長老,收恤孤獨,以遂群生;減嗜慾,不受獻,罪人不孥,不誅亡罪,不私其利也;除宮刑,出美人,重絕人之世也。此皆上世之所不及,而孝文皇帝親行之。德厚侔天地,利澤施四海,靡不獲福。”這是景帝劉啟對他父親劉恆的一生所做出的總的評價。
老百姓們對他劉恆有什麼評價嗎?沒有,什麼評價也沒有。
老子曰:“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老子的意思是,最好的帝王,老百姓們是不知道他的。既然不知道,當然對他也就沒有什麼評價了。這是為何呢?因為在這樣的君王統治之下,老百姓們根本就不用去留意朝政,一切都是那樣的順心自然,他們只專注於自己的家庭是否和諧幸福,他們以為天下本來就應該是這樣的。歷史上有幾個君王能夠達到老子所說的這個境界啊?我們不知道,但我們知道的是,劉恆做到了。
司馬遷是這樣說的,“漢興,至孝文四十有餘載,德至盛也。稟稟鄉改正服封禪矣,謙讓未成於今。嗚呼,豈不仁哉!”
老子有一句名言,“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先哲老子沒想到他勉勵自己的這句話卻勉勵了劉恆一生。
劉恆對百姓慈,他廢除了連坐令,廢除了妖言誹謗罪,取消了肉刑,免除了地方上的進貢,他賑貧窮養孤老,輕徭薄賦,直至徹底取消農業稅。
劉恆時常擔心朝廷在制定政策的時候會遺忘了百姓的利益,為此,他專門下了一道《議佐百姓詔》“……其與丞相列侯吏兩千石博士議之,有可以佐百姓者,率意遠思,無有所隱。”
“除宮刑,出美人,重絕人之世。”用現在的話來說,這叫重視人的最基本的權利,即性權利和生育權利。但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之下,能做到這一點談何容易?也只有心地仁慈善良的劉恆才會做這種事情。
劉恆對百官慈,他知人善任,虛心納諫,直至廢除秘祝官職。
何謂秘祝官職?秘祝官乃是前秦所設的一個官職,秘祝官的職責是天下一旦遇到災禍,他就秘密地禱告上天,請求上天把災禍從皇帝身上轉嫁到某些大臣的身上,漢仿效秦也設了秘祝官。前元十二年,劉恆下詔廢除了這個秘祝官職。劉恆說道,“災禍由怨恨引起,吉祥因恩德而生,這是上天的規律。百官的過失,應該由朕來負責,因為百官是在執行朕的旨意,朕是發號施令者,朕理應承擔一切責任。可是秘祝官卻把本應由朕承擔的罪過秘密地移到大臣們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