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三部,也可算在建州衛範圍。建州五部北邊的海西女真,則有葉赫、哈達、輝發和烏拉等扈倫四部。長白山部與扈倫部的東北,野人衛轄區,主要有瓦爾喀、庫爾哈、渥集等東海三部。
各部以扈倫四部最強,嘗與大明相結,明倚之為東北防禦蒙古的外援。其中葉赫與哈達恰居於遼東重鎮開原東北與東南,明人分別稱之為北關與南關。尤以哈達對明最為效忠,明廷也不遺餘力地給予支援,後來還授予其首領王臺武官正二品散階的“龍虎將軍”勳銜,位居大小數百部女真酋長之上。有明一代,除王臺後人承襲過外,只有努爾哈赤得過這一封號。
女真曾是大明人(2)
女真三衛之間和各部之間,經常打得不可開交,烽煙四起,一片混亂。明廷為便於有效掌控,對其也是採取分化瓦解的策略,讓他們各自雄長,不相歸一。就是哈達這樣最效忠的,也堅決杜絕其對女真統一的可能。
但一個民族歷經長時間的積澱後,總會有爆發的那一天,此乃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任誰也阻擋不了。這不,嘉靖、隆慶時,女真各部便日益強大起來,尤其是海西、建州南移後,更加靠近大明之疆,漸受漢民族經濟文化的影響,社會經濟迅速發展,明帝國的遼東邊防,越發感到壓力大嘍。
不過萬曆前期,東北擾明最甚的卻是蒙古王廷所在的漠南察哈爾部(插漢部),其首領即為蒙古大汗。當然蒙古內部早已窩裡鬥盛行,這汗位也僅徒有其表罷了。恰逢在位的圖們可汗(1557—1592在位),達延汗的玄孫,明人稱之為土蠻的,驍勇剽悍得很,聯合蒙古兀良哈三衛及部分女真人,隆慶時便屢犯明之遼東了。
幸虧遼東總兵李成梁(1526—1618)勇武絕倫,鎮遼二十一年力挽狂瀾,功績彪炳,萬曆前十五年先後十次大捷,威震邊陲,實乃遼東擎天一柱。但萬曆十六年以後,功成名就的李成梁鬥志漸削,每戰失利,竟難求一勝,還不惜掩敗為功,殺良民冒級;加之驕侈無度,專擅邊利,又公行賄賂,結交朝士,諸多弊病一一暴露,搞得曾一萬分信任他的萬曆也不得不去了他的職。
未曾想明軍能挑大樑的帥才竟如此稀少,此後十年,遼東更易八帥,邊事卻日漸廢弛,非萬曆用人不當。能用的都用了,就是李如松這等當世頂尖名將,雖然非議頗多,萬曆也力排眾議,於二十五年(1597)讓他幹了遼東總兵,軍事上沒話說了吧。無奈天不假人,這位寧夏、朝鮮戰場上叱吒風雲的一代英豪,沒多久便在一次輕騎追敵(朝鮮戰爭時就曾危險過一把)中,三千兵馬陷入人家幾萬大軍的包圍,力戰而亡。想那遼東之局遠非言官及後人動動嘴皮就能解決的,對手實力確實很強大。不要一打不過,就自虐,不是領導不問事,就是*透頂,討論興亡也要把敵人的力量狠狠計算在內的。
李成梁另一個兒子李如梅後來接了任,結果也是大梁難挑。沒辦法,兒子不行,還得老子出馬吧。萬曆二十九年,李成梁再被起用出鎮遼東,七十五歲的人了!天大的本事也是英雄遲暮了,何況他第一次守遼後期就與失敗為伍,要是真遇到強敵,不見得就比兒子能幹。可巧的是,當初一批悍寇如土蠻等,再厲害畢竟逃不過生老病死的法則,一個個都逝去了,蒙古察哈爾部與兀良哈三衛漸衰。明廷呢?又乘勢採用了和戎之策,於開原、廣寧兩重鎮開設馬木二市,兩相一結合,蒙古人基本也就不再入寇了。李成梁也得以較安穩地度過了第二次守遼的七年時光。
可這有什麼用呢?更強勁的對手已經起來了,很快就將證明,他們比蒙古人還要厲害,對遼東不僅僅是騷擾,更是奪取拿下之勢。大明帝國的危機這次可真的要來臨了。
努爾哈赤雄健起
土蠻擾邊時,蒙古人在東北的勢力強於女真各部,與明作戰也時有女真人的參與。東北戰局當然是以明、蒙之戰為重,但明與女真哪會相安無事,單獨的掐架也是經常發生的,所以李成梁鎮遼時既與蒙古戰又與女真鬥。就是明依之為南北二關的哈達與葉赫,明軍也曾與他們幹過三次大仗。
東北之局複雜就複雜於此,明之對手盤根錯節,蒙古人與女真人、女真人諸部之間,不管你打哪一個,都有可能此消彼長,導致另一個潛在對手的乘機壯大。就像李成梁打擊海西女真一樣,某種情況下,你不能不打,但打了無形中卻助長了建州女真的發展。從這一點看,李成梁第一次鎮遼,能夠長達二十一年,確保遼東的穩定,著實不簡單,稱其為萬曆朝第一名將實不為過。
從蒙古再返回來講女真,有一事不得不提,它對日後明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