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一把手”說了算的人治氣焰,如此惡性迴圈,才導致目前的積重難返。回想中國近百年的歷史,不管是推翻帝制還是趕走國民黨都只不過初步搭建了民主體制的框架,完全的民主時代還未到來。而要真正獲得人類的大同社會一方面需要健全的法制給予保障,另一方面還需要每一個公民的個性獨立和思想覺悟。為此就需要呼喚100多年前那些為了真理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兒女的魂魄:歸來吧!譚嗣同、徐錫麟、秋瑾、唐才常、林覺民等。我到現在才領悟到作者把小說取名為《黃花賦》的用意,黃花不只是與革命黨人最悲壯的黃花崗起義有關,象徵著革命,黃花也不只是歷史的過眼雲煙,同時它更重要的是暗喻了一種捨生取義、殺身成仁的浩然精神。
三、為小人物立傳。
小說中寫得光彩奪目、真實可信的人物很多,不過我最讚賞的還不是作者對慈禧、光緒、袁世凱、李鴻章、孫中山等主要人物的描寫,因為這些人物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雖然作者對某些人物也有“翻案”式的描寫,但其中的創意並不是很突出。因為此前已經有人透過各種方式表現過他們,或者重新審視過其中某些人,象李鴻章等,石之軒對他們的把握倒是比較公正,可是他畢竟不是最早重新關注這些“反面角色”的人。相對而言,我最喜歡的倒是小說中的一些次要人物或者以往為眾人不大熟知的新面孔。如:黃興、王照、趙聲、章太炎、譚人鳳、楊度、郭人璋、唐紹儀、瞿鴻機、翁同和、張振武、孫武。廖翔武、吳兆麟等。
黃興按說不是個小人物,他在同盟會中地位不亞於孫中山,但是由於他過早的去世加之孫中山的聲譽對他的遮掩,所以有不少人對他是生疏的。但小說中把黃興頂天立地的英雄氣概和高尚寬廣的丈夫胸懷以及江湖俠士的義氣表現得淋漓盡致;我們只需藉助於作者對黃花崗起義前後過程的描寫就不難領略黃興作為革命領袖的全部風采。這次起義是革命黨人歷次起義中準備最充分,但也失敗得最慘烈的一次。由於起義前夕不慎走漏了訊息,黃興起初不得不決定取消這次行動,以儲存實力。因為起義的參加者,特別是72壯士幾乎全是革命的骨幹。但是思之再三,黃興還是決定繼續起義。明知必敗也要徒手一博,難道說他愚昧蠻橫?顯然不是。只能說他考慮的更加長遠,也只能證明他光明磊落的人格。因為此次起義在海外募集了大量的資金,他覺得有必要給廣大的華僑一個交代,不然就是騙子的行徑,以後的革命將無以為繼。所以,黃興認為就是他們全部戰死也要如此行動。當然,黃興並非一直清醒和寬容,黃花崗起義失敗後,他突然決定要成立暗殺團為犧牲的同志復仇,甚至為此不惜拒絕、放棄很多更加重要的工作,則反映出他衝動、執拗的一面。
王照起初是清廷的小吏,可是由於他敢於直言也不乏識見,所以最終得到了皇帝的重用。小說中雖然描寫他的篇幅不多但卻給讀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當譚嗣同勸說他去做袁世凱的工作以幫助光緒逼迫慈禧退位時,王照的一句話說得非常富有見地:“太后絕無政見,只知權利,她才不會那麼珍惜所謂的祖宗之法,快與皇上改變策略,變法還有希望,不然,你便是斷送變法的千古罪人”。儘管他極力擁護變法,但他不主張貿然激進的行為。維新派當時如果接受了他的勸告,變法也許真的還有希望。
趙聲是一個活力四射的人物。他一會奔波在會黨人物之間,一會又出現在新軍統領的府邸,一會又周遊於同盟會員的家裡。當他聽到黃花崗起義失敗的訊息時,悲憤交加禁不住口吐鮮血,以致最後拒絕進食,抑鬱而亡。
小說中有一個細節不但寫活了章太炎也包括其他革命黨人。章太炎從獄中出來後,孫中山等為他舉行盛大的歡迎儀式並希望他加入同盟會,可是章太炎首先向孫中山提出了一個問題:人生中你最喜歡的三件事?孫中山的第三個答案既讓章太炎感到滿意,也讓在場的所有人開懷大笑。因為孫中山說出了真正的性情話語:女人。這雖然只是一個小插曲,卻能讓讀者感受到這些革命黨人身上平凡的一面,如果處處展示他們作為天生的革命家的氣質,那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至於翁同和、瞿鴻機作為清廷中最有智慧的兩個幕僚,他們的心計和權術的確令人佩服。雖然兩人最終都被迫棄官歸田,但是他們為了大清江山永固所做的努力卻是不可泯滅的。作者只寫了他們的一些細節就使讀者過目不忘。我們不能不欽佩他寫人的工夫。
武昌起義竟然是在倉促慌亂中臨時爆發的,也是在缺乏主要領導人的情況下取得勝利的。不但籌備起義的總指揮張振武、孫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