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1/4 頁)
岑春煊一邊說:“微臣來遲,罪該萬死!”一邊偷眼朝車中一看,卻見光緒在車內面無表情,嗒然而坐,失魂落魄,對一切似都不掛念沒興趣的樣子。岑春煊不覺嘆了一口氣。慈禧便命岑春煊的兵將護衛了馬車,繼續前行。岑春煊朗聲應命,指揮官兵擁衛了慈禧一行,朝西進發。官兵中卻有一人虛刀做勢,眨眼向岑春煊示意,岑春煊搖頭。
原來岑春煊從蘭州帶兵西行之時,即與幕僚張鳴岐商量,欲在半路迎上慈禧一行時,擒了慈禧,擁戴光緒復政,卻又怕其他督撫不服,商量未決,便約定到時見機行事。岑春煊本來對光緒皇帝心懷感恩之念,救他還政的心思頗盛,不料慈禧流淚說了一句“救駕之德,永不忘也”,讓岑春煊心腸一軟,又見光緒失魂落魄,毫無君上的威嚴氣度,不覺長嘆口氣,打消了原來的想法。光緒當時正苦憶珍妃,想到一生一死,從此再也不能見面,頓覺天地雖大,世間卻再也無自己留連之物。這一陣相思苦情,中止了一件輕而易舉可以成功的政變。
(第十九章倉皇間西逃,一何辛酸)
一場輕而易舉就可以成功的兵變被慈禧一句帶哭聲的“救駕之德,永不忘也”挫敗了。讀第一遍時,我想慈禧這一句話是當時心情激動下衝口而出的,但讀第二遍時,我感覺不是這樣。想那慈禧做了幾十年的掌權皇太后,高高在萬人之上,心中再怎麼惶恐激動,她難道會在部下面前控制不知自己的感情,這是不可想象的。退一步想,即便是慈禧忍不住哭了起來,她也絕不會不顧皇太后的威儀,拉著岑春煊的胳膊而哭,那麼說,慈禧這一哭就是大有深意的,她已經敏銳地感覺到了危險的來臨,因此上她有意不控制自己的感情哭了出來,並拉住岑春煊的胳膊說出一句讓岑春煊感動的話。慈禧這一哭,和三國中劉備的眼淚有異曲同工之妙。
如果說逃難途中慈禧這一哭的用意比較隱晦,難以看出來,那麼在八國聯軍開往北京途中,慈禧在王宮大臣會議上的那一哭的用意就很明顯了。當時各王公大臣無人願意帶兵阻攔洋兵,胡亂推託,慈禧氣得罵剛毅、踢載漪,但沒有用處,他們太怕死了,堅決不肯帶兵打仗。這是慈禧該怎麼辦呢?《黃花賦》是這樣寫的:
慈禧回身坐倒於御座之內,放聲大哭起來。抹淚哭道:“滿屋子的花翎頂戴,卻沒一個帶兵殺敵之人,朝廷怎麼就養了這麼一群廢物呀!列祖列宗,先皇先帝,看來大清的氣數真要完了。文宗皇帝呀,我對不起你呀,大清的江山傳不下去了。”
慈禧這一哭,滿朝的王公親貴、文武大臣一多半臉色發紅,羞愧難當。載漪、載勳、載瀾等人卻撇撇嘴,一副不屑的樣子。慈禧淚流不止,嚎啕嗚咽,哭得傷心至極。(第十八章 勇者無兵,義師無款)
當外敵逼迫,大臣貪生怕死不肯出徵,身為太后的慈禧能有什麼辦法,她只能痛哭。但慈禧究竟是慈禧,她不像一般的婦人只知道哀哀痛哭,她要透過痛哭讓文武大臣感到羞慚,從而哭出來一個領兵打仗的人,你看她哭得多麼狠毒:“滿屋子的花翎頂戴,卻沒一個帶兵殺敵之人,朝廷怎麼就養了這麼一群廢物呀!”文武大臣們在國難當頭之際無能保家衛國,讓皇太后這麼哭著詛咒,他們能不臉紅羞慚嗎,這難道不是百官眾臣的恥辱嗎!知恥然後勇,大家都感到羞恥了,就會有人跳了出來自告奮勇去帶兵殺敵。
慈禧是很精明的,她不光會哭,她還會隨時更改陳腐觀念,說出大義凜然義正詞嚴的話,以達到收買人心的效果。在八國聯軍撤退,慈禧回鸞北京的途上,段祺瑞帶了北洋精兵與磁州地界迎接護駕。北洋兵是按德國的練兵辦法練出來的,見了皇帝太后不下跪,只行軍禮。這讓回鸞的總管王爺載灃很惱火,當場就和段祺瑞吵鬧起來,申斥段祺瑞皇上太后不敬。兩個人差點動了手。鬧聲驚動了慈禧,慈禧就下了馬車向段祺瑞問話。
段祺瑞說:“回太后話,德軍即便迎接本國的皇帝,也將不下馬,兵不離槍,更無下跪之舉,只行軍禮。”
慈禧點點頭,說:“好,好。只要能打仗,跪不跪都不要緊。”
貝子溥侖忙上前說:“太后,見駕不跪,再能打仗也是大逆不道之兵,這袁世凱如此練兵,應該下詔申斥。”
慈禧怒道:“胡說,那些八旗兵綠營兵大煙抽得多了,槍也扛不動,兩腿發軟,倒是極能下跪,可這些廢物如能打仗,我們還用到西安去逃難嗎!”
溥侖嚇得不敢再說,後邊一眾官員心情複雜,覺得慈禧說得倒也很有些道理,於是忙說:“太后聖明,練兵首先為的是禦侮,軟腿的兵再能下跪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