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頁)
地來的舉人參加三年一度的會考。即將簽訂《馬關條約》的訊息傳到舉子中間時,這些讀書人痛哭流泣,悲憤莫名,大家熱血沸騰,議論一通後,便有廣東的舉子梁啟超聯絡了百多人到都察院上書,懇請朝廷決不可割地求和。接著湖南的舉子任錫純也聯絡了幾十人去上書,然後湖北甘肅等省的舉子也行動起來了。都察院門口車馬闐溢,人眾熙攘,舉子們滿懷希望而來,卻一個個失望而歸。因為都察院並不接他們的上書。
都察院是清代執掌政治得失、糾失檢奸、彈劾官邪的一個衙門,集監察彈劾議政為一身。舉子們將所有希望都傾注在這兒,但院中的左都御史瞿鴻禨、右都御史徐壽衡以條約已經簽訂為由,客客氣氣的將舉子的上書拒之門外。舉子們好不生氣,卻又無法可施,回到下腳之處,心有不甘,便聚在一起大聲爭辯該怎樣上書,好讓皇上知道讀書人的一腔熱忱,又爭論上書的內容,為該不該遷都大戰而頻起口角。這時候一個叫康有為的廣東舉子說話了。
引子 淚眼望江山,哭罷依然(3)
康有為說:“各位舉子,要引起朝廷的重視,必須人多,我們需要聯絡一十八個行省的所有舉子,另寫上書,請皇上毀約再戰。到時大家一起去,列隊上書。都察院不接書,我等便不走,拼死而諫!”
眾舉子見這康有為中等個兒,三十多歲年紀,但強壯威猛,眉宇間充滿自信,舉止氣派甚大,就有些信他的話。廣東舉子梁啟超、麥孟華本是康有為的弟子,他倆就首先響應,大聲叫好說:“先生言之有理,我等這便去聯絡人,但上書的文字,卻須煩先生大才,親自起草。”
其他人隨聲附和,要康有為執筆。康有為也不推辭,點頭說道:“強國禦侮,我早有一套成法,我來寫就是,你們快去聯絡人吧。”
眾人大喜,一鬨出門找其他舉子去了。康有為回寓室,關上了門,一天兩夜之後,得一萬八千餘言,命之曰“上今上皇帝書”。
原來康有為是廣東南海人,學識超群,不但精通中國的經史子集,對西洋的諸般學說也頗多涉獵,好發議論,痛恨朝廷守舊愚頑,不知維新求強,因而經常傷時嘆世,批評弊政,南海之人戲呼其為“康聖人”,康有為也不置辯,直以匡時救世的聖人自居,便於廣州城內的惠愛巷創設書院,起名“萬木草堂”,講學授徒,欲為維新天下聚攏訓練人才。梁啟超、麥孟華等俱是聽其大名、慕其才學,因而拜於其門。康有為久有舍我何人拯救天下的大志,今此便趁機鼓動舉子們群起上書。
康有為的上書內容不是單純的寫幾句愛國抗倭的大話,他系統地提出了下詔鼓天下之氣、遷都定天下之本、練兵強天下之勢、變法成天下之治的方略,要朝廷狠下遷都的決心,然後動員全國之力,與日本作殊死較量。
此時,梁啟超、麥孟華等人已聯絡了各省一千三百多名舉子,他們還不知光緒皇帝在悲痛交加中,剛剛給條約蓋了玉璽。眾舉子們依次給上書的後邊簽了名,然後列隊往都察院進發,隊伍排了三里多長,引得市民圍觀、衣冠塞途。路上偶有大臣的車馬路過,舉子們便圍了上去,垂泣請命,哀懇不要簽訂《馬關條約》,臺灣來的舉子更為激動,往往話未說完、已經泣不成聲。
一千多人終於到了都察院的門口,都察院仍以條約已經簽字用寶為由,拒絕接受上書。舉子們說:“條約雖然簽字用寶,但還未與日本人換約,猶可挽回。”
但都察院各御史只管搖頭,就是不收上書。卻是軍機大臣孫毓文知道了舉子上書的事,怕皇上看到上書毀約,故派人通知都察院絕不可接受上書。舉子們見上書無門,便在院外的街道上一齊跪了下來,放聲大哭,市民及各衙門的小官吏都來圍觀,都察院外人山人海,交通也阻斷了。
孫毓文得訊,心急如火,要使皇上得此事,年輕氣盛下真要毀約再戰,那可怎麼得了,於是急急派人往都察院外威脅嚇唬,勒令舉子們解散。
舉子們哪肯解散。但天不作美,下起雨來了,舉子們周身盡溼,狼狽不堪。看客中有訊息靈通的人就悄悄告訴大家:阻擾上書的人乃是軍機大臣兼兵部尚書孫毓文。眾舉子一聽,從泥水中爬了起來,同聲大罵孫毓文,罵了一陣,兩湖兩廣的舉子便號召去孫宅大鬧,說最好抬著棺材去鬧,以示與孫賊勢不兩立。都察院的御史胥吏嚇壞了,一齊跑出門來勸,說盡好話,方將眾舉子們暫時勸回。
孫毓文得訊,大驚之下,從此稱病不敢入朝,以躲風頭
這便是中國近代史上轟動一時的“公車上書”。古代禮遇讀書人,以公車徵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