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3/4 頁)
牽制,三分天下有其一,勢難得也,此其三也;韓信以做齊王為滿足,並且以為功在劉漢,做下去也沒有問題,不反是齊王,反了也是齊王,何必多此一舉,此其四也。
。。
一副棺材體現的國家基本道德
秋,七月,立黥布為淮南王。
八月,北貉燕人來致梟騎助漢。
漢王下令:軍士不幸死者,吏為衣衾棺斂,轉送其家。四方歸心焉。
是歲,以中尉周昌為御史大夫。昌,苛從弟也。
項羽自知少助;食盡,韓信又進兵擊楚,羽患之。漢遣侯公說羽請太公。羽乃與漢約,中分天下,割洪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九月,楚歸太公、呂后,引兵解而東歸。漢王欲西歸,張良、陳平說曰:“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楚兵疲食盡,此天亡之時也。今釋弗擊,此所謂‘養虎自遺患’也。”漢王從之。
——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資治通鑑》中華書局版第348~349頁
不經過戰爭的人,可能對一副棺材的價值沒有真正的瞭解。
我的母親曾參加過王震所部解放山西中陽縣的戰鬥。她曾給我講過:
戰前,軍隊要求地方準備幾百口棺材,說是為突擊敢死隊員而備。我母親當時是地方幹部,說地方上竭盡一切辦法,把老百姓的門板都拆了,釘了幾百口棺材。總攻之前,領導做動員,說第一批敢死隊員犧牲了,保證有棺材,言外之意,後來的就不保證了,結果是人人爭做敢死隊員。
天下###,戰爭頻仍,人命賤如草芥。兩軍對壘,對於小兵仔來說,不能沒有必死之心,這戰不死,下戰亦死,誰敢期望活到和平的那一天。生亦何歡,死亦何苦,死後能夠帶副棺材入土,已是人世間最美好的獎賞,也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死了沒人埋”,在我們老家是一句最惡毒的詛咒。所以,劉邦能提供這樣的福利待遇,肯定就會有四方歸心的效果。寧做太平犬,不為離亂人,這是中國人多少年拿無數生命換來的共識,穩定壓倒一切的道理,其實百姓最明白。
撫卹軍人及家屬,是國家的基本道德,比尊重人權還要迫切。不尊重人權的政權有一大把,但不優撫軍人的政權很快就會垮掉。《拯救大兵瑞恩》體現的就是這種國家道德。鳳凰臺的《冷暖人間》欄目曾報道過山西一位義士王艾甫的故事:1996年的一天,他在一箇舊書攤上發現四本發黃的《太原戰役陣亡將士登記冊》,上面記載了八百六十六名解放軍陣亡將士的基本情況,裡面還夾帶著八十四份“陣亡通知書”,籍貫涉及湖北、山西、河北等十個省區。十年來,他為送這八十四份遲到了近幾十年的陣亡通知書,見識了不少官吏的惡劣嘴臉,也和一些烈士親屬嚐盡了世態炎涼。這八十四份通知書也在拷問著我們這個國家的基本道德。
項羽為了喘口氣,放還了劉邦的家屬,希望劃鴻溝而治。中國歷史上有過劃江而治,楚河漢界嘛,兵卒拱兩步就過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毛澤東在1970年5月20日發表《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打敗美國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這一著名宣告時,引用過孟子的這句話。緊接著,有一首歌曲也在大江南北流行起來,那個時代過來的人,人人會唱。
“東風吹,戰鼓擂,
現在世界上究竟誰怕誰,
不是人民怕美帝,而是美帝怕人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歷史潮流不可抗拒,不可抗拒。
美帝國主義必定滅亡,
全世界人民一定勝利,一定勝利!”
這首歌,如果早創作兩千兩百多年,把“美帝”和“霸王”置換一下,也十分恰當。《資治通鑑》卷第十一漢紀三(凡三年)◎《資治通鑑》卷第十一漢紀三(凡三年)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英雄謝幕
十二月,項王至垓下,兵少,食盡,與漢戰不勝,入壁;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項王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則夜起,飲帳中,悲歌慷慨,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資治通鑑》中華書局版第351頁
短短五年時間,項羽從咸陽分封諸侯的高峰,向著垓下一路狂跑,終於到達目的地了。
項羽人困馬乏,被漢軍團團圍住,忽然四面傳來了楚歌聲,這種歌聲應該是悽婉哀怨的,類似於《故鄉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