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2/4 頁)
麼你開疆裂土的功勞就要大大地打折。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功高不賞的心理密碼(2)
多勞多得,這是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在封建專制時代,實行的是“誰讓皇帝開心誰多得”的原則,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這兩個原則都有效,哈哈。罵皇帝刻薄寡恩,很爽,抱怨自己功高不賞,很博同情,有什麼用呢?
張良、陳平都是能看得開的人,人情練達即文章,片言隻語,就化解了當時的僵局。劉邦心裡不痛快,但利益有需要,能讓利益壓倒意氣,就是明主。為了個人意氣把社稷江山當成撒氣的杯子摔掉的,歷史上有多少啊!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項羽版《隆中對》
項王聞龍且死,大懼,使盱臺人武涉往說齊王信曰:“天下共苦秦久矣,相與戮力擊秦。秦已破,計功割地,分土而王之,以休士卒。今漢王復興兵而東,侵人之分,奪人之地;已破三秦,引兵出關,收諸侯之兵以東擊楚,其意非盡吞天下者不休,其不知厭足如是甚也!且漢王不可必,身居項王掌握中數矣,項王憐而活之;然得脫,輒倍約,復擊項王,其不可親信如此。今足下雖自以與漢王為厚交,為之盡力用兵,必終為所禽矣。足下所以得須臾至今者,以項王尚存也。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項王今日亡,則次取足下。足下與項王有故,何不反漢與楚連和,參分天下王之!今釋此時而自必於漢以擊楚,且為智者固若此乎?”
——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資治通鑑》中華書局版第345~346頁
項羽也有畏懼的時候,呵呵。
以前有句話,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是無所畏懼的。而有宗教信仰的人,還是有所畏懼的。現在做假酒,做潲水油,做假奶粉,做假藥,人命關天也照樣做假,真正是大無畏,不畏國法,不畏天譴,不畏報應。看來,徹底的拜金主義者才是無所畏懼的。話扯遠了。
項羽知畏懼,腦子就清醒了,什麼都不怕,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鬥得自己臨末了很孤寒,都是膽子太大的緣故。項羽一清醒,也能搞出自己的《隆中對》。
形勢比人強,項羽也學會了折節下交,派使者武涉拜見原來的執戟郎,態度很友好,說話很客氣,他建議“何不反漢與楚連和,參分天下王之”,又是一個三分天下的宏偉計劃。
韓信從主觀上講,是不願叛漢的。韓信謝曰:“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為信謝項王!”韓信宅心仁厚,有恩必報,這樣的人,即使解衣推食之恩,也能記一輩子,所以也成就不了大事。能成大事者,大恩可以淡然忘之,深仇可以一笑泯之。
客觀來講,這個時候要搞點兒馬列主義唯物史觀,天下的客觀形勢是盼和平盼統一。陳勝起義以來,數歲間真可謂天下匈匈,爭鬥不息,六國遺族在戰爭中不僅肉體被消滅的差不多了,關鍵是復辟的願望也越來越不現實了,以劉邦團隊為代表的平民力量已經形成並且壯大。項羽在咸陽搞的新體制從第一天起就開始崩潰,共主的權威建立不起來,大家或許開始懷念起秦始皇一統天下的日子來了。商周之際,生產力低下,人的活動半徑有限,控制全國從物質技術角度講都有困難。秦統一之後,“中國村”形成了,項羽、劉邦、韓信等戎馬倥傯,縱橫天下,對全國的地理形勢都有所瞭解,統治這些地盤技術上沒有難度。反而在分裂狀況下,臥榻之旁,他人的酣聲聲聲入耳,以當時的形勢而言,三分天下,執行起來有困難。
武涉、蒯徹均曾遊說韓信,武涉以利誘,我認為沒有效果;蒯徹以威逼,言及功高不賞,兔死狗烹,把韓信不背叛劉邦的結果分析得幾乎和後來的歷史絲毫不差,韓信應該是聽到心裡了,但韓信仍然不為所動。
傳統歷史的著眼點,還在韓信不忍背漢。韓信不忍應該也是事實,也是關鍵因素,史家著力於此,蓋為後來劉邦、呂后誅殺韓信抱屈而已,對其他因素,可能選擇性失明瞭。韓信願不願意背叛是一回事,能不能背叛是另一回事。韓信帶的是劉家軍,不是韓家軍,韓信不若彭越、英布有自己的子弟兵,此其一也;韓信性格孤傲,不善於籠絡,即使項羽、蒯徹能說動韓信,但韓信平日沒有結交死黨,沒有組織資源,也就沒有行動能力,此其二也;韓信身邊有劉邦的監視器,左右有灌嬰、曹參等友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