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4/4 頁)
趕在黃昏前到達燈草壩劉華英的府上。
劉華英,屬於具有新派思想的開明人士,宣統年間曾任四川省諮議局議員,早年當過石柱廳訓導,後棄官經商,長年來往於上海、漢口、重慶,同維新派、洋務派等人士廣泛接觸,受到現代文化與民主思想的薰陶,接受興國先興教育的主張,辦起了漢西書院。
他自認為劉氏家族是西漢王朝皇室後裔,應當效法祖宗,有所作為,同時也含有排滿復漢思想。
他辦學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培養本家的十多個少爺,但也收納少許成績優異的貧苦生,並膳食免費,供給書本、文具和紙張。
劉文炳與劉英華雖然貧富懸殊,又不同宗支。
可是十多年前開縣劉姓續譜連宗時,彼此互相認識。
當劉英華知道劉文炳的來意時,他滿口允諾,讚許關心兒子學業的劉文炳。
兩天後,劉文炳帶著喜信回到家中,任賢書特別興奮,而劉伯承更是高興萬分。
他手腳利索,翻兩座高山步行110裡,一點不犯難,求新知的慾望給他——一個12歲的少年,增加了難以估量的力量。
漢西書院的算術、地理等自然課程,使劉伯承的知識領域大為開闊,一切都感到新鮮。
他如飢似渴地勤奮學習,好在他有善於利用一切時間的良好習慣,又有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等合理的學習方法,因此他能切實地理解並掌握課程的要領,他的各科成績,總是名列前茅,每次考試穩得第一名,那些富貴家少爺也得甘拜下風。
劉伯承學習的出色成績,他的聰明智慧和勤勉學風,使劉華英頗感欣慰,漢西書院出人才,為辦學者大增光彩。
劉華英讚歎不已地對人說:“明昭這個娃娃,家貧志宏,勤學善思,大有造化,無愧炎漢子孫,實乃吾族中之佼佼者!”劉華英並以劉伯承為榜樣,藉以教育他的子侄們:“明昭年少志誠,對學業鍥而不捨,頑強剛毅,堪為汝輩楷模,宜效法之!”1905年,13歲的劉伯承考上了開縣高等小學堂。
這所新式學堂的課程,多數是他所喜愛的,例如算術、中國歷史、地理、中國文學和格致等,至於圖畫、體操等他都能按規定做好。
但對體操邵教員的反動思想,一股封建軍官作風,深為厭惡。
他對修身課程十分牴觸,“三綱五常”的倫理說教,他實在聽不進去,老師在課堂上喋喋不休地講著陳腐的忠君當順民,劉伯承專心致志地閱讀自己心愛的書,與其浪費時間聽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