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頁)
考場被逐種下反封建根子(1)
公元1892年12月4日(清光緒十八年陰曆十月十六日),是劉伯承的生日。
然而八路軍一二九師政治部在1942年12月所發表的《劉將軍伯承略歷》卻是這樣寫的:“劉將軍於一###二年(光緒十八年)十二月十六日,生於四川省開縣的趙家場張家壩。”
為什麼相差12天呢?當時黨組織為了表彰劉伯承的功勳並以他的共產黨員崇高品德作為教育軍民的典型準備為他慶祝五十壽辰。
可是他本人十分謙虛,表示不同意。
經過勸說,最後鄧小平政委以黨組織的名義表態:伯承同志,給你做五十歲生日,是革命的需要,是堅持敵後華北的需要。
一貫講黨性的劉伯承只好表示服從組織決定。
於是師政治部主任蔡樹藩就抽調人員組成了宣傳部長朱光牽頭的撰寫《略歷》的小組。
由於劉伯承的革命經歷和軍事生涯傳播很廣,常為人們所津津樂道,所以進行得很順利。
就是他的生日到底是12月的哪一天,劉伯承沒有講明白,朱光等人又不便再三追問。
為了弄清楚確切日期,小組派專人向汪榮華耐心詢問,這位首長夫人態度和藹,她沒有透露一點資訊,做到劉伯承要求參謀人員“守口如瓶”,使討教人員空手而返。
在這種情況下,蔡樹藩才建議確定12月16日作為劉師長的誕辰日子,鄧政委同意:“這對頭,一二?一六嘛,是當年北平‘一二?九’救亡運動發展成全國性的救國熱潮。
這個日子選得有意義。”
這就是劉伯承有兩個不同生日的來歷。
劉伯承出生前兩個月,祖母、祖父先後逝世,全家處於服孝期間,因此父親劉文炳依照習俗給他取了孝生的乳名,學名明昭,字伯承。
父親劉文炳深知農家子弟要有所作為必須掌握知識,讀書才能上進,他決心讓劉伯承5歲上學。
啟蒙遇良師幼年劉伯承在本村私塾讀了6年書。
他的兩位啟蒙老師,任壽田和任賢書。
常以古人刻苦攻讀的事蹟啟發少年劉伯承。
如西漢的匡衡鑿壁偷光,晉朝的車胤囊螢取亮,南齊的江泌追月等等。
對照古人勵志勤學的故事,少年劉伯承想起幼年在張家壩私塾唸書時的一幕難堪的情景。
一天,放學回家,母親要他背誦一遍當天學習的課本。
母親不識字,他便胡亂扯了一通哄騙她。
在屋裡的父親聽到了,很是惱火,把他斥責一番:“你欺負你娘不識字,我可告訴你,我沒有南莊田、北莊地,只有一管筆、一錠墨留給你,你不用功,看你日後怎辦?!”母親周寅香聽了劉文炳的話,方知受騙,傷心落淚了。
這一下,幼年劉伯承的心靈震動很大,自己已經夠頑皮的了,貪玩逃學不算,甚至帶領張家壩的娃兒同鄰村“打石頭仗”,曾經腦殼上打出疙瘩流了血,叫母親提心吊膽。
他開始感到對不起父母,決心改過,並做了保證:從今以後,再也不逃學了,一定好好唸書!果然,從此以後劉伯承克服了頑皮好鬥的缺點。
可是真正從思想上認識學習的重要性、艱鉅性,還是在這兩位老師的言傳身教下所得到的。
他愛惜寸陰,把精力投入學習,重要的書不但能背下來,而且用圈點、批註表達自己的理解,比如《孟子》他曾圈閱多遍,批註滿書皆是。
文史的基礎紮實,成為他掌握現代文化科技的前提。
他寫字也是異常認真,反覆習練,直到貼近字帖為止。
他的優異成績,深受任賢書老師的稱讚:“明昭這個孩子學習刻苦,記性好。
不僅能背誦正文,連註釋也能背誦,將來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
有年臘月十五的清晨,劉文炳去御河溝煤廠挑過年的煤炭。
他對劉伯承說:“孝生,我送你去學堂,免得你一人在路上害怕。”
父親的話充滿愛心。
考場被逐種下反封建根子(2)
而劉伯承的口氣十分剛強,答道:“爸爸,你放心吧!我每天都在這條路上走,朗朗明月光,還怕啥子喲!”於是父子二人分路,各自行動。
沿著蜿蜒起伏的山村小路,翻過小山包,穿過麻柳林,清明的月光下,劉伯承見到了學堂的房棋屋宇和周圍竹林樹木的大體輪廓。
突然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