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 頁)
��酚煽鬃郵謐酉模����淋髑洌弧豆�頡貳ⅰ鵝擦骸範���酉乃�鬃詠慚��
第三章 齊文化與魯文化(8)
傳……),為儒家後來的發展與分化埋下了伏筆。
在孔門弟子中,孔子晚年最得意的門生當數子貢,孔子對他也寄予了非常大的期望。孔子死後,其喪葬事宜都由子貢主持和料理。因此,當其他弟子守喪三年將要返回時,都向子貢作揖,並相向而哭。不過,子貢在為孔子守喪六年之後,基本上與孔門其他弟子失去了聯絡。他投身到了實際的政治活動與經濟活動中,在學術上並沒有什麼突出貢獻。
此外,在思想文化方面作出較大貢獻,但未被歸入大儒家八派的還有曾子、有子、子游、子夏等人。曾子是孔子的晚年弟子,據說天賦不高,經常受到孔子的批評。但他非常注意道德修養,堅持“吾日三省吾身”,最終成為孔門弟子中除顏回之外最為重要的道德楷模。孔子去世後,曾子開始收徒講學和著述,主要從孝道、倫理道德方面闡釋與宣傳孔子的遺說。
有子也是孔子晚年的弟子,荀子在《解蔽》中寫道:“有子惡臥而淬掌,可謂能自忍矣。”他勤勉好學,受到了孔子的喜愛與賞識。在學術見解方面,有子也基本繼承了孔子的學說:重視孝悌道德、主張和為貴、強調以禮為本。
子游比孔子小48歲,勤奮好學,深得孔子的賞識,對古典文獻和禮樂教化有較深的研究。《孟子·公孫丑上》記載:“昔者竊聞之,子夏、子游、子張皆有聖人之一體。”由此可知,子游與子夏齊名,在對孔子學說的發展與傳播方面作出了非常大的貢獻,子游之學稱得上是儒學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子夏和子游一樣,也是孔子晚年的得意門生,比孔子小44歲。《荀子·大略》曾記載:子夏家貧,穿著破爛。有人問他:“子何不仕?”子夏回答:“諸侯之驕我者,吾不為臣;大夫之驕我者,吾不復見。柳下惠與後門者同衣而不見疑,非一日之聞也。爭利如早甲而喪其掌。”由此可見,子夏的性格雖然有些怪異,但一心向學,因此曾被孔子譽為文學第一。孔子去世後,子夏離開魯國,先到衛國為衛靈公做事,後應邀前往魏國西河講學,名聲由此大振,弟子眾多,影響非常廣泛。
2�子思與《中庸》
子思(公元前483年—前402年),戰國初哲學家,姓孔,名伋,孔子之孫,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是孔子之後、孟子之前的儒家重要代表人物。相傳子思曾受業於曾子,孟子受業於子思的門人,並將其學說加以發揮,形成了思孟學派,所以後人尊稱其為“述聖”。
子思雖是孔子的孫子,但孔子去世時他還年少,並沒有跟隨孔子學習,而是透過向孔門的多位弟子學習,才全面掌握了孔子的思想理論體系,最終形成自己的學術思想。
子思生活的戰國年間,西周以來的禮樂文化在經受了春秋時期的嚴重衝擊後,正逐漸走向破落甚至崩潰。面對整個社會的禮壞樂崩、人倫不理,子思在掌握了孔子的思想精義後像其祖父一樣竭力倡揚儒家學說,強調反求諸己的道德修養觀,提出仁、義、禮、智、聖的道德五行觀,闡釋守誠踐道的天人合一觀,力求以此來拯救社會危機。這充分展示出儒家學者的人格特點:明道救世、篤志不移的遠大理想;修德成善、不畏困苦的堅定意志;抗節守道、威武不屈的剛正品格。
子思一生有大量著作,但因年代久遠,大都已散佚,目前只有《禮記》中的《中庸》、《表記》、《坊記》等傳世,尤以《中庸》對後世的影響最大,是其學說的核心。朱熹曾說:“中庸何為而作也?子思子憂道學之失其傳而作也。”一語道出了子思的憂慮——“道”的學問是否能好好地延續下去。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三章 齊文化與魯文化(9)
子思有這樣的擔心是因為孔子一生都在堅持不懈地學習、研究、傳播“道”的學問——“朝聞道,夕死可矣!”可“道”並不是能夠擺出來讓人們看到的東西,而是人們努力挖掘才能認識的東西,所以要想真正認識“道”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對於“道”的學問,人們常常表現出墮性,以致於孔子極為感嘆,認為對於追尋和遵循“道”,“民鮮能久矣”、“道其不行矣夫”。到了子思所處的年代,各種異端邪說紛紛出現,使得子思更加擔憂“道”的流傳,因而極力將前輩們關於“道”的學問輯錄成文字,以便於流傳。
子思及儒家的“道”,是說人的貧富窮通、國家的治亂興衰都由天命來決定,人的本效能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