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同意她的話,因為1929年到1930年間自殺的人數增加了,而且在整個30年代,自殺率都很高。同樣令人悲傷的是,不少人在經歷了持久的絕望後,選擇用比較緩和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如意外跌落、魯莽駕駛或者被火車軋死。在新政施行那些年,採取這三種方式自殺的人數都破了歷史紀錄。
人們生存意願的喪失,從30年代的平均壽命也能看出來。1933年羅斯福當選總統時,美國人的預期壽命是歲。從1900年起,美國人的平均壽命持續增長了16年……在20世紀的前30多年,幾乎每年要增加半歲。到1940年,經過七年的新政以後,美國人的平均壽命反而降到了歲。當然,這些年平均壽命並不總是持續降低,七年裡有兩年是高於1933年水平的。但是,1900年到1933年以及1940年到20世紀末,美國人的平均壽命都是持續增高的,只有在新政期間是降低了。
第一章 神話的形成:羅斯福與“新政”(3)
平均壽命增長過程的停滯,對黑人的打擊要比白人大得多。1933年,美國黑人的平均壽命有歲,可是到了1940年,黑人的平均壽命降到了歲。大蕭條之前和之後,黑人與白人平均壽命之間的差距都是不斷縮小的,唯獨在1933年到1940年間差距擴大了。有明顯的跡象表明,在羅斯福第一個總統任期內,黑人比白人遭受了更多的苦難。
有人可能在考察了30年代的爛攤子後說:“好吧,也許30年代這十年的確是個災難,但因為大蕭條是個世界性的災難,美國表現不好,也在所難免吧?”大蕭條當然席捲了世界,但有些國家還是在減少損失和恢復經濟增長方面比另外一些國家做得好。幸好國際聯盟收集了許多國家在30年代工業生產、失業、國債和稅收等方面的資料。跟別的國家比較,美國表現如何?答案是:在所有上述四個指標中,美國的表現極為差勁,比研究所涉及的其他幾個國家都差。歐洲絕大多數國家應對大蕭條的表現也都好於美國。
在經濟危機時期,比如20世紀30年代,道德淪喪是社會面臨的主要問題。如果空前數量的人吃不飽肚子,失去工作,如果稅收比以前任何時候都高,那麼,維繫社會所需要的一些美德,如慈善、誠實和正直等是否也會隨之消散呢?要回答這個問題,《美國曆史統計》是有幫助的。在30年代,殺人案件的數量上升了,1900年至1960年間,每年的謀殺案數量超過10 000件的,只有七年,這七年都在30年代。在20世紀30年代的十年間,被逮捕的人數大約翻了一番,僅在1932年就逮捕了300 000人。這個數字不斷攀升,到1939年達到了創紀錄的600 000人。離婚率也提高了,尤其是在30年代末期。醫院收治的梅毒病人也幾乎翻了一番,儘管淋病患者的數量沒有變化。
我們可以藉由統計數字看出30年代人們道德水準變化的總體情況。大蕭條期間,許多人公開聲稱要去偷竊,以便補貼家用。失業使逃票的人數增加了,因為人們要到別的地方去找工作,或者是去隨便走走。密蘇里州太平洋鐵路公司的米切爾在參議院作證說,逃票蹭坐火車的年輕人常常會遇到慣犯,這些慣犯對年輕人來說會有“壞的影響”。
羅斯福與歷史學家
那麼,能不能說新政不僅沒有把美國從大蕭條中拯救出來,反而在實際上延長了大蕭條的時間?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值得提出來認真思考。幾乎所有研究新政的歷史學家,都認為羅斯福是一位非常好的,甚至是偉大的總統,都認為新政的方向是對的。歷史學家們幾乎眾口一詞地讚揚羅斯福是能幹的發明家,讚揚新政是處於衰退的國家所迫切需要且極有益處的一套政策方案。
亨利·斯蒂勒·康馬傑和理查德·B。莫里斯,這兩位美國20世紀最傑出的歷史學家,就是上述看法的代表者。康馬傑在哥倫比亞大學和阿姆赫斯特學院任教期間,做出了卓越的成績,撰寫了40多本書,併成了20世紀暢銷歷史讀物作者。從羅斯福任總統的第一天起,康馬傑就透過演講和寫作擁護新政。理查德·莫里斯是他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年輕合作者,也是個多產的作家,曾經擔任美國曆史學會的主席。下面是他們兩個人對羅斯福及其新政的評價:
20年代共和黨的得勢在性質上完全是消極的,新政的性質全然是積極的。“這個國家需要的是行動,行動,立即行動”,羅斯福在其第一次就職演說中這麼說,他還要求獲得“與緊急事態作鬥爭的權力”……
第一章 神話的形成:羅斯福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