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句話說,如果把1931年的失業者分三行一個挨一個排成隊,他們能從洛杉磯一直排到緬因州的邊界。八年後的1939年,這三行失業美國人的隊伍延長了,又從緬因州邊界往南排到波士頓、紐約、費城、華盛頓特區,最後進入弗吉尼亞。從緬因州邊界排到弗吉尼亞的失業隊伍,絕大多數都是羅斯福當總統時增加的。美國人口統計局,《美國的歷史統計:從殖民地時期到1970年》
我們能夠想象出這條失業美國人排成的長長隊伍的樣子,但是對他們所遭受的痛苦,我們又能知道多少?我們能不能知道他們都是些什麼樣的人,他們當時在想些什麼?在芝加哥的失業者中,有一個名叫本·伊薩克的推銷員。“我跑遍各地去找工作,可就是找不到。” 提起持續的大蕭條時伊薩克講,“我沿街叫賣刀片和鞋帶。有一天我走遍大街小巷,到晚上只做成一筆交易,掙到五毛錢。這樣的狀況一直延續到1940年。”在失業者寄給羅斯福總統的信中,還有其他故事。比如在芝加哥,一個12歲的男孩子給總統去信說:“我們有三個月沒付煤氣費、電費了,而且還欠著蔬菜店的賬……我爸爸一直待在家裡,他不停地哭,因為他找不到工作。我問他在哭什麼?爸爸說,家裡要啥沒啥,能不哭嗎?”在賓夕法尼亞州拉特羅比的失業大軍裡,有個人於1934年給總統寫信說:“沒有家,沒有工作,沒有錢。我們不能再這樣下去了。他們停止供水。沒有任何衛生保障,我們無法把孩子們收拾得整整齊齊、乾乾淨淨。”在佐治亞州的奧古斯塔,1935年有人給總統寫了這樣一封信:“我一直在吃麵糰子、喝白水,沒有黃油,麵糰子裡什麼都沒有……我甚至連張睡覺的床都沒有……”但比起弗吉尼亞州名叫比弗·達姆的那個人來,奧古斯塔的情況要強得多。比弗·達姆給總統寫信說:“我們這會兒沒有工作,沒有過冬的棉被……妻子連冬裝都沒有。我們可怎麼熬過即將到來的寒冬呢?看來我們得一起凍餓而死了。”斯塔德斯·特科爾,《艱難歲月》
第一章 神話的形成:羅斯福與“新政”(2)
之所以說20世紀30年代災難的十年,高失業率的存在只是一個原因。人口統計局編輯的《美國曆史統計》展示了那個時代的其他特徵。30年代中期開始回升的股票市場,後期又崩盤了。1937年到1939年,所有股票的價值幾乎都貶了一半。同期的汽車銷售量銳減三分之一,1939年的銷售量比20年代後七年任何一年都低。1937年到1939年間,企業破產率上升了50%。1939年的發明專利申請數量比20年代的任何一年都少。不動產抵押贖回權取消的數量在30年代雖然是穩步減少的,可在1939年,這個數字也比此後20年裡的任何一年都高。
20世紀30年代災難的另一個表現是國債的飆升。在1930年和1931年,美國還有預算盈餘,但政府支出很快就膨脹起來,遠遠超過了稅收收入。1931年的國債是160億,到了30年代末,國債額度翻了一番還多,達到400億。換句話說,20世紀30年代後八年裡產生的國債,比此前150年國債的總和還要多。從1776年到1931年,美國打過七個大仗,經歷過至少五次經濟衰退,可是所有這些的花費,都抵不過20世紀30年代積攢的債務。說得更形象一些,假如克里斯托弗·哥倫布從他發現新大陸的那個10月開始,每分鐘向一個特定的賬戶存入100美元,用於清償美國的國債,到1939年,他所能積累的現金仍不足以支付30年代美國欠下的債務。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每分鐘向一個為清償30年代債務而設立的特定賬戶存入100美元(按照30年代美元的價值),為了還清債務,至少需要450年的時間。
新政期間經濟所遭受的損害,從1934年到1940年連續七年的貿易不平衡也能看出來。這十年間,政府支出的大部分都用來資助小麥、成衣、鋼鐵和其他貨物的出口,使得這些產品在出口到別國時因為價格太高而不受歡迎。1870年到1970年間,只有在大蕭條期間和1888年,美國出現過貿易逆差。
艱難時世常常會帶來社會問題,30年代的美國也不例外。比如,這一時期美國的出生率銳減,十年間全國人口只增加了7%。在比較繁榮的20年代,出生率則要高得多,全國人口增加了16%。
許多美國人在30年代持續的大蕭條時期選擇了死亡。正如一個80歲的老人所說:“現在(1934年12月)我們中間有很多人寧願自殺也不願被趕到貧民收容所。”顯然,成千上萬的美國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