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對明朝的意義。跨國公司不再受單一國家的束縛,它們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獲得了一種新的超越國家和政府的權力,而國家和政府卻受國界的限制。公司已經創造了一種新的市場,讓各國政府在市場中為吸引投資而競爭,從根本上削弱了某些廣為人知、強大而且歷史悠久的主權基礎。《紐約時報》專欄作者托馬斯?弗裡德曼談到了自己和英特爾執行長克雷格?巴雷特的一次交談:“巴雷特有一段話令人驚歎,‘就算不僱用一個美國人,英特爾今天照樣能興旺發達。這不是我們的願望,不是我們的想法,而是我們能夠做到的。’他的意思就是,跨國公司現在凌駕於國家之上,脫離了自己的根據地。英特爾可以在南加利福尼亞州翱翔,在美國翱翔,在世界可能發展的任何地方翱翔,沒有總部。” txt小說上傳分享
跨國時代:當金融和商業變成一切的中心(3)
以全球最大的10家公司為例:沃爾瑪、埃克森美孚、殼牌、英國石油、通用汽車、雪佛龍、戴姆勒…克萊斯勒、豐田、福特、康菲石油。除了有4家是來自100多年前標準石油公司分割出的“七姐妹”,2006年,這10大企業約有60%的收入來自海外的公司,59%的員工是從國外僱用的。這種國際化也進入了公司的董事會,平均每5個董事中有一個是來自其他國家。事實上,對於位列標準普爾500指數的美國最大的500家上市公司來說,2007年是分水嶺:500強公司從國際市場賺的錢首次超過了國內市場。而在5年前,也就是2002年,海外收入才佔35%。這種趨勢已經變得那麼明顯,連投資銀行也在為投資人制造組合方案,以安全的方式投資跨國經營的美國企業。高盛在2007年就推出了這樣的投資組合,涵蓋了34家美國大公司,其營業收入的2/3來自國際市場。用股票升值的行話說,這一組合在2007年第一季度以二比一的優勢超越大盤。
從公司的規模來看,今日的美國企業已遠遠超過米爾斯那個時代。當時大約有30家年營業收入超過10億美元的公司獨佔鰲頭。2007年,《財富》全球500強中排名最後的公司,加拿大一家叫龐巴迪的交通運輸裝置公司的年收入是149億美元,總資產超過180億美元。《福布斯》全球2000強涵蓋57個國家,其中排名最後的公司年收入為4000萬美元。(這2000家公司的總資產估計超過100萬億美元)。事實上,按我的公司的估計,有1000多家公司被我們稱為發展中的跨國公司,它們的銷售額超過10億美元,它們遍佈世界上的發展中市場。我們遴選超級精英成員的標準之一是:世界最大的2000家公司。這就意味著有上千家收入在10億美元以上的公司無法列入名單。還有另一種方式能讓我們體會到現在年收入10億美元是多麼少。全球最富裕的62位億萬富翁(這個數字是20世紀50年代後期,米爾斯那個年代,擁有10億美元的美國公司數量的兩倍)的資產回報率如果僅為10%,他們的年收入為10多億美元(大多數的資產回報率高於10%)。這全是通脹的結果嗎?不是。如果將通脹的因素考慮進來,1956年的10億美元到今天大約是70億美元。但是,這個70億美元的公司在2007年的《財富》500強裡僅排第三百三十三位。顯然,推動因素是經濟增長和公司併購。
事實上,與今天的權力精英相關的數字很可能使米爾斯的腦袋爆炸。畢竟,1956年時的美國,GDP是4380億美元,比現在沃爾瑪或埃克森美孚的年收入多不了多少。當時聯邦政府的支出在700億美元左右,在今天,這個數目由世界上最富的幾個富人個人就能提供。今天,我們用萬億為單位衡量權力。世界上最大的2000家公司擁有100多萬億美元的資產。美國1萬家共同基金控制了10萬億美元(這意味著平均每家10億美元)。世界上1萬家對沖基金控制了2萬億美元。世界上數百傢俬募股權公司控制了2萬億美元的購買力(4000億美元資產加上可得到的抵押品)。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控制的外匯儲備超過了1萬億美元。這些超過萬億美元的資金全部由少數集團控制,這代表了權力的空前集中。在企業精英中,由幾千人組成的集團實際控制的金額也許超過100萬億美元,佔全球總資產的2/3。
全球主義者對民族主義者:新世紀的政治斷層(1)
權力真空
總統獨斷專行和國會消極怠工的模式不僅在歷史上屢見不鮮,而且還與導致權力集中在美國少數幾個人手裡的模式相呼應,深刻地影響到美國的全球作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