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隨後,在1998年1月的《海軍學院期刊》第一次對“網路中心戰”作出了定義。在經過一系列演習和論證之後,網路中心戰開始逐漸被其他軍種所接受,在2001年美國國防部將其正式列為美軍未來主要作戰模式,並逐步成為指導美軍資訊化改革的方略。
網路中心戰並不是網路戰,它是美軍未來聯合作戰的一種全新的作戰模式。網路中心戰實質是利用計算機資訊網路對處於各地的部隊或士兵實施一體化指揮和控制。其核心是利用網路讓所有作戰力量實現資訊共享,實時掌握戰場態勢,縮短決策時間,提高打擊速度與精度。在以網路為中心的作戰中,各級指揮官甚至普通士兵都可利用網路交換大量圖文資訊,並及時、迅速地交換意見,制訂作戰計劃,解決各種問題,從而對敵人實施快速、精確及連續打擊。∫米∫花∫書∫庫∫ ;www。7mihua。com
“網路中心戰”強調將戰場上所有偵察監視系統、通訊聯絡系統、指揮控制系統和武器系統組成一個以計算機為中心的資訊網路體系,各級作戰人員利用該網路體系瞭解戰場態勢、交流作戰資訊、指揮與實施作戰行動。美軍試圖用這種方式把所有戰略、戰役和戰術級偵測裝備聯為一體化網路,使其能準確提供“實時戰場空間態勢圖”;從而加速資訊的快速流通和使用,使各分散配置的部隊共享戰場資訊,把資訊優勢變為作戰行動優勢;並協調行動,最大限度地發揮作戰效能。稍加分析就會發現,“網路中心戰”其實是系統論與網路技術在軍事領域的綜合運用,是具體解決作戰系統整合方案,也就是透過網路的方式來提高系統整合度,提高各作戰單位的整體性。
一是可以大大加快指揮速度。一體化的偵察監視網路為指揮官和發射平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間感知能力,從而擺脫了特定地理位置上的觀察視野限制,形成了實時、動態、
共享的戰場態勢圖,使指揮官能夠更及時、更準確地下決心;發射平臺能夠更精確、更有效地打擊預定目標。網路化的通訊手段將促使決策迴圈過程加快,部隊能以更快的速度實施戰鬥轉換,從而提高作戰節奏、取得作戰優勢、掌握戰場主動權。
二是可以實現部隊自我協同。在網路化、互聯互通、實時共享的作戰條件下,戰場上的每一個作戰單元都可以隨時進入一體化的資訊庫,提取共享的作戰條令和行動程式,瞭解當前戰場態勢。這樣,所有作戰人員就可以“自主”協同動作,實現指揮官司總的作戰意圖,加快決策與行動速度,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質量遂行聯合作戰。
三是可以大大提高目標打擊精確性。一體化的資訊傳輸網路可以大大改善情報、監視和偵察能力,加上改進的資訊化精確制導彈藥,就可以用更少的彈藥摧毀目標,大大提高打擊精度和作戰效費比。
四是可以增強戰術穩定性。由於一體化網路節點遍佈整個作戰地域,各作戰部(分)隊和作戰單元可以在地理上大跨度地分散配置,實現兵力更為分散而火力卻更加集中,從而大大降低了受敵攻擊的弱點,增強了戰術穩定性。
總之,網路中心戰大大加強了美軍聯合作戰能力,跨越式地提升了美軍適應資訊時代的聯合作戰水平,為“快速決定性作戰”奠定了物質基礎。
第5頁 :快速決定性作戰成為主導
快速決定性作戰成為主導
早在20世紀80年代,美軍在新一輪軍事變革的探索中,就一直針對兩次世界大戰和隨後的區域性戰爭,把“快速”和“決定性”作為主要的研究內容,併產生了一系列過渡性的理論成果。
美陸軍1982年版《作戰綱要》正式提出了“空地一體戰”理論,提出為達到統一目標,合成軍隊的指揮官應充分利用各種偵察器材在戰場上全縱深地觀察敵人,並利用空軍和地面部隊的各種手段,綜合運用各種作戰方法,以整體作戰力量、在戰術地幅的全縱深快速打擊敵人。在1986年版《作戰綱要》中,美軍將“空地一體作戰”理論單獨作為一個問題列出,以突出其地位,並進一步強調了“主動、縱深、靈敏、協調”四項原則。1983年美軍入侵格瑞那達和1989年入侵巴拿馬的作戰行動,都初步體現了快速和決定性的作戰思想。﹩米﹩花﹩書﹩庫﹩ ;www。7mihua。com
海灣戰爭後,美軍在總結多方面經驗的基礎上,更加註重在戰場上奪取決定性的優勢。繼1991年第1號聯合出版物《美國武裝部隊的聯合作戰》出臺後,1993年版《作戰綱要》以強調把空中、地面、海上和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