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頁)
在早晨7點到晚上7點這個時間段以外至少還要工作一段時間。全球旅行、上網、工作不穩定、24小時購物、看電視、通宵酒吧,這一切都將白天的界限向後推遲了。為了能在夜晚保持活躍,我們便需要燈光,結果自然晝夜節律週期、燈光和黑暗開始失衡,這種失衡充滿危險。我們正在我們的生活習慣和我們身體內部時鐘———生物鐘準備允許我們乾的事情之間造成衝突。
◆黑暗肯定有黑暗的道理
第一屆國際睡眠大會3月末將在英國帝國理工學院舉行。該校分子神經系統學教授拉塞爾·福斯特說:“我們的生物鐘一直被比做管絃樂隊的指揮,因為人體的多重節奏就如同那支管絃樂隊的不同樂器組一樣。生物鐘讓我們適應了活動和休息的不同需要。這能確保我們的內部器官保持同步:我們各種內部系統———溫度、警惕性、血壓等一起合作。另外,生物鐘還能自我調整適應晝夜迴圈。一旦變成24小時不分晝夜的生活方式,減少或忽視黑暗,我們就會失去人類數百萬年來依靠進化所具有的各種優勢。”
生物鐘被打亂的影響在日益增多的夜班大軍中體現得最為明顯。研究表明,在連續上了幾年夜班後,許多工人就永遠無法調整回原來的生活節奏,他們的生物鐘完全被打亂。當早晨的燈光促使他們的生物鐘準備活動的時候,他們卻疲憊地回家倒在床上。而當黃昏的餘暉“提醒”他們準備休息時,他們卻又要返回去工作。
一旦開始工作,不顧對黑暗和睡眠的渴望,終將讓他們付出代價。福斯特說:“我們大家都知道,壓力反過來會抑制免疫系統的活動。”
明亮的燈光、咖啡因和尼古丁,這一切都會人為地刺激我們保持興奮。研究顯示,夜班工人出現壓力、便秘、胃潰瘍、憂鬱症、心臟病和癌症等一系列疾病的機率更高,也許這並不令人吃驚。例如,研究人員2001年在西雅圖對800名婦女所做的調查發現,上夜班的女性患乳腺癌的機率比常人高60%。
然而,還有另一種理論可以解釋上夜班的女性患乳腺癌和直腸癌的機率為何比常人高。由於褪黑激素總是在夜晚出現,它也被稱為“恐怖激素”。但明亮的人造光能大大減少褪黑激素出現的頻率。研究人員目前還不太清楚褪黑激素對健康的影響。
◆燈光或許招來嚴重疾病
txt小說上傳分享
10.失眠已成女性流行病(2)
但一些科學家,尤其是美國科學家,認為夜班工人患某些癌症的機率高與褪黑激素水平低有直接的聯絡。一份提交給美國癌症研究協會的研究報告顯示,褪黑激素能使感染了人類乳腺癌細胞的老鼠身上的腫瘤增長速度減緩70%。一旦將老鼠置於持續有光的環境中,腫瘤增長速度會迅速上升。
一些科學家對此又進行了深入研究。美國托馬斯·傑斐遜大學神經病學家喬治·布賴納德向我們提出了這樣的忠告:無論我們是否上夜班,但為確保褪黑激素的正常水平,我們都要十分謹慎,儘量避免在晚上接觸到光。布恩納德的研究表明,人體生物鐘能夠受到波長較短的光的影響。夜晚的燈發出的一般都是波長較短的光。他的研究還顯示,這種波長短的光會減少褪黑激素的生成。直到最近,人們還認為只有日光才會強烈影響到我們的身體內部系統。
另一位研究人員建議父母不要讓孩子亮著燈睡覺,他認為,夜晚燈光和兒童患白血病存在著潛在的聯絡,儘量這種說法並未得到證實。20世紀後半葉,5歲以下兒童白血病的發病率增長了50%,許多科學家認為這可能是我們日益依賴人造光的結果。去年秋天,兒童白血病大會在倫敦召開,大會結束後,康涅狄格大學腫瘤流行病學家理查德·史蒂文斯說:“我本人夜晚不會在孩子的臥室裡亮燈,除非有證據證明這種做法安全。有令人感興趣的證據表明,褪黑激素具有減少腫瘤危險的特性,所以夜晚的人造光與兒童白血病之間可能存在聯絡,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
另一方面,福斯特認為這些理由中有許多“過分誇大”褪黑激素的抗癌特性。他說:“褪黑激素的確會被光抑制,但實際上我們並不真正瞭解它對健康的影響。要想證明其抗癌特性,我們還需要做出不懈的努力。我認為,免疫系統受抑制更有可能解釋上夜班的工人患癌症機率高的原因。”
◆剝奪黑暗曾是一種體罰手段
儘管如此,大多數科學家都認為黑白顛倒的生活方式可能會對我們的健康產生某種影響,即使我們不上夜班。薩里大學睡眠研究中心主任德克·迪吉克博士說:“我們現在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