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3/4 頁)
量,能幫助你避免過勞傷害,保證你的身體這臺發動機高效率運轉。
4.何必在35歲以前就退休(2)
8。學會主動休息——身處IT界,持續工作愈久或強度愈大,疲勞的程度就愈重,消除疲勞的時間也就愈長,你會發現 “累了才休息”的傳統休息方式效果並不很有效。因此你要學會主動休息,不僅可保護身體少受或不受疲勞之害,而且能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
9。定期體檢——無論青年還是中老年人,也不論體力還是腦力勞動者,最好每年做一次體檢,包括心電圖(運動負荷試驗)及有關心臟的其他檢查,以便早期發現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特別是隱性冠心病,這樣你才能及時發現疾病,不論輕重,你都要及時認真治療。
10。善於勞逸結合——人人都要學會調節生活,短期旅遊、爬山遠眺、呼吸新鮮空氣、忙裡偷閒聽聽音樂、跳跳舞、唱唱歌,都是解除疲勞,讓緊張的神經得到鬆弛的有效方法,也是防止疲勞症的精神良藥。
11。堅持合理運動——你的工作往往有靜有餘動不足,而最易使人疲憊的莫過於長期不活動。運動醫學專家認為,要想保持持久旺盛的精力,需要經常運動,以增加體能儲存,每週散步4~5次,每次30~45 分鐘,或一星期進行3~4次溫和的戶外活動,每次30分鐘,都是必要的。但是人到中年以後也要特別警惕過於激烈的運動。剛開始時,你也許會感到運動後更為疲勞,這正說明你的機體需要調整,堅持一段時間後便會慢慢適應,體能會逐漸增加,抵抗疲勞的能力會得到強化。
12。保持心情舒暢:心理性過勞——失望、焦慮、恐懼、神情沮喪等也可使你精力衰竭。當你感到煩惱、苦悶、焦慮的時候,你身體的血壓和氧化作用就會降低;而你的心情愉快時,整個新陳代謝就會改善。要防止疲勞,保持充沛的精力,就必須經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樂天的生活態度。
除了平時注意保持較好的工作和生活習慣以外,“35歲退休”或者轉行的確是可以考慮的事情。如果你能很年輕就成功地解決了經濟壓力,可以隨心所欲去幹自己喜歡的事情,那麼恭喜你。如果還不行,那麼也可以嘗試過一種比較簡單的生活。
美國一位職業生涯諮詢專家說:今後越來越多的求職簡歷中央會劃出一條清晰的界限——有人可能會在通用公司做了20年經理後,再來申請一個完全不同類的入門職位。職業分層現象越來越多——職業生涯前20年用來做高收入高壓力的工作;第二個20年做結構性強但報酬稍低的工作,例如教師;然後的時間做報酬很低、壓力也較小的工作,如高爾夫球場發球員。
5.關注手機依賴綜合症
張小姐曾是一家媒體的記者,由於工作的需要,她的手機必須24小時處於開機狀態,而且每天電話都特別多,幾乎每隔幾分鐘就會有電話打進來,要麼是領導佈置採訪任務,要麼是別的單位聯絡其他雜事。因此,張小姐一向很緊張自己的手機,一聽到電話鈴聲響,整個人就會進入緊張狀態。
最近,張小姐跳槽到另一家待遇更好的單位擔任行政主管,工作性質的轉變使得她接入的電話驟然減少。一向工作熱情很高的張小姐開始感到十分焦慮,鬱鬱寡歡,情緒低落,時不時地掏出電話來看是否有未接電話,還經常把別人的電話鈴當成是自己的手機在響,甚至連脾氣也變得暴躁起來,經常莫名其妙地發火。
專家分析,張小姐的表現是典型的“手機依賴症”。現代社會工作壓力大,人際交往日益頻繁,資訊更新流通速度快,手機不僅是通訊工具,更成為了忙碌生活的一個象徵。很多女白領由於工作需要或得到精神上的安慰等原因,在日常生活中頻繁使用手機,如希望透過手機與外界保持聯絡,使自己不被社會遺忘,與朋友進行情感交流;有的希望透過手機在同事和上司面前維持高效率工作的形象等。從此,無意識中手機成為其生活的一部分,一旦來電減少,就覺得失去了什麼似的。
現代人朋友多、交際廣、業務忙,想必多數人都會有手機。小小手機在給你帶來通訊便捷的同時,也會悄悄把疾病帶到你身邊。試試看,如果你現在把手機關掉,而且24小時之內不再開啟它,你是否會坐立不安,會焦慮甚至是恐懼?如果有的話,那你很可能已經患上手機依賴綜合症,這是因為手機引發的身心健康問題。
手機依賴綜合症表現為對手機過分依賴,如果你具備了下述的多數表現,那說明你已經患上了手機依賴綜合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