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第3/4 頁)
,他還能夠為他的財政法案在國會中贏得一次信任票。但是在議會不能同意的問題上,他就不得不依靠總統的支援來維持統治。現在,這種支援已經收回去了。
從現在開始,從1932年6 月到1933年1 月,這種支援將給予兩個比較次要的人物,這兩個人物雖然不是納粹黨人,卻一點也不想維護民主共和國,至少是不想維護按目前方式組織的民主共和國。
德國的政治權力現在不再像共和國成立以後那樣存在於人民和表達人民意志的機構——國會手裡,它現在集中在一個年達85歲高齡的衰老的總統和他周圍一些思想淺薄、野心勃勃的人的手裡,而這些人卻左右著他那衰朽倦怠、神思恍餾的精神。這一點,希特勒看得很清楚,這也適合他的目標。他要在議會中贏得多數,看來是極其不可能的。興登堡的新態度給了他可以取得政權的唯一機會。當然,還不是在目前,但是也不用太久了。
他從奧耳登堡匆匆趕回柏林(在奧耳登堡,納粹黨在5 月29日地方議會的選舉中贏得了絕對的多數)。第二天,興登堡接見了他,證實了這個納粹黨領袖事前在5月8日同施菜徹爾秘密商定的交易中的幾點:取消對沖鋒隊的禁令、組織由興登堡自擇人選的總統內閣、解散國會。在這種情況下,希特勒願不願意支援新政府?興登堡這麼問他。希特勒回答說,他願意支援。那天(5 月30日)晚上,戈培爾的日記說:“希特勒同總統的會談進行得很順利??提到馮·巴本為總理人選。但是我們對此不感興趣。重要的是,國會解散了。選舉!選舉!直接訴諸人民!我們都很高興。”
弗朗茲·馮·巴本的大失敗
現在舞臺的中心暫時出現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和滑稽可笑的人物。由馮·施萊徹爾將軍推薦給80多歲總統於1932年6 月1 日受命出任德國總理的人是53歲的弗朗茲·馮·巴本,他是威斯特伐利亞一家沒落的貴族的後裔,曾在參謀總部供職,是個跑馬能手,但在政治上卻是個不成功的天主教中央黨外行政客。他靠了裙帶關係,成了一個富有的工業家,在社會上無藉藉名,只是有一次在任駐華盛頓武官時因參與策劃炸燬當時尚守中立的美國的橋樑和鐵路這種破壞活動而被驅逐出境。
“總統的選擇使人感到不可置信,”法國駐柏林大使寫道,“凡是聽到這個訊息的人,莫不感到好笑,有的吃吃偷笑,有的捧腹大笑,因為巴本的特色是,不論友與敵,無人把他當作一回事??他以膚淺愚蠢、虛偽狡猾、愛好虛榮、野心勃勃的一個陰謀家著稱。”弗朗索瓦一龐賽的描寫絕無誇大。
而興登堡在施萊徹爾的唆使下竟然把在掙扎中的共和國的命運交託給這樣一個人。
巴本毫無任何政治後臺。他甚至還不是個國會議員,他在政治方面最高的履歷是曾任普魯士邦議會議員。巴本被任命為總理後,他所屬的中央黨激於他背叛該黨領袖勃魯寧,一致把他開除出黨。但是總統叮囑他組織一個超黨派政府,而這件事是他能夠馬上做到的,因為施萊徹爾已經為他準備好了一張部長名單。這張名單後來就以“男爵內閣”著稱。其中五個部長是貴族,兩個是大公司董事,一個是啤酒館政變前後動亂時代巴伐利亞政府內庇護希特勒的人,名叫弗朗茲·古特納,他被任命為司法部長。馮·施菜徹爾被興登堡所迫,不得不從他喜愛的幕後地位走出來,出任國防部長。全國大部分人民都把“男爵內閣”當作一場笑話,雖然有些閣員如馮·牛賴特男爵、馮·艾爾茨一魯本那赫男爵、施維林·馮·克羅西克伯爵和古特納博士的政治壽命很長,一直到第三帝國時期開始後很久,他們還留在各自的職位上。
巴本的第一個行動是履行施萊徹爾與希特勒的協議。6 月4 日,他解散了國會,決定在7 月31日舉行新選舉。在多疑的納粹'165' 黨催促了幾次後,他在6 月15日取消了對沖鋒隊的禁令。接著馬上發生了甚至德國在過去也從未有過的一陣政治暴行和謀殺的浪潮。衝鋒隊員湧到街上去尋釁鬧事,他們的挑戰常常受到應戰,特別是受到共產黨的應戰。僅僅在普魯士一邦,從6 月1 日到20日,街頭就發生了461 起鬥毆,死了82人,重傷400 人。在7 月間,在毆鬥中死亡的共有86人,其中38人是納粹黨人,30人是共產黨人。
7 月10日星期日這一天,街頭被毆致死者有18人,下一個星期日,納粹黨人在警察保護下,在漢堡工人階級郊區阿爾託那舉行遊行,當時被打死的有19人,受傷的285 人。內戰越來越惡化,各方面都要求男爵內閣設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