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第3/4 頁)
馮·勃洛姆堡將軍向軍隊發出秘密指示,如果國際聯盟採取制裁行動,就要抵抗武裝進攻。
這個輕率的行動表明,希特勒在春天的和解演說是多麼虛偽。這是他在外交方面的第一次公開賭博。它意味著從此以後,納粹德國打算不顧任何裁軍協定和凡爾賽和約而重新武裝。這是有意的冒險——也是許多次有意冒險中的第一次。後來在紐倫堡公佈出來的勃洛姆堡發給陸海軍的秘密指示,不僅說明希特勒冒了可能受到制裁的風險,而且也說明,如果當初真的受到制裁,德國的處境是毫無希望的。* 這項指示規定了德軍在西方對付法國和在東方對付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的具體防線,命令它們要“儘可能久地守住”這些防線。從勃洛姆堡的命令中可以看出,至少德國的將軍們對於德國防線是否能守住片刻是不抱任何幻想的。
在以後持續3 年的時期中,直到德國1936年重新佔領了已經被解除武裝的萊因河左岸,曾經發生了許多次危機,目前這次危。機只是其中的第一次而已。當時,協約國本來是可以實行制裁的,倒不是因為希特勒退出裁軍會議和國際聯盟,而是因為違反凡爾賽和約中解除武裝的條款,這種違約行為在德國存在至少已有兩年了,甚至在希特勒上臺以前就已經存在了。可以肯定他說,協約國在當時的軍力是很容易壓倒德國的,同樣也可以肯定他說,如果採取這樣一個行動,在第三帝國誕生的頭一年就可以把它掐死。但是,這個前奧地利流浪漢的過人之處在於,在一個很長時期裡,他對國外對手有多少膽略就像他當年對國內對手的估計一樣,瞭解得極其到家,簡直不可思議。在這次危機中,正如在以後一直到1939年連續不斷出現的更大的危機中一樣,勝利的協約國由於分歧太深刻、感覺大遲鈍、眼光大短淺,以致不能瞭解萊因河對岸所發生的事情的性質或者方向,因此沒有采取任何行動。在這一點上,希特勒的估計是很正確的,正如過去和以後他對本國人民所作的估計一樣。他很知道,在公民投票中,德國人民會表示什麼意見。他把公民投票和國會清一色的納粹黨議員的新選舉規定在1933年11月12日舉行,這是在德國人的記憶中仍引起怨恨情緒的國恥日1918年停戰紀念日的後一天。
11月4 日,他在布累斯勞舉行的一次竟選大會上說:“我們一定要使這一天在我國人民的歷史上成為得救的一天——歷史將這麼記載:在11月11日,德國人民正式喪失了它的榮譽,而在15年後的11月12日,德國人民又恢復了它的榮譽。”在投票的前夕11月11日,德高望重的興登堡向全國發表廣播演說,支援希特勒:“明天你們要表現出堅決的民族團結和對政府的支援。同我和'212' 國家總理一起擁護權利平等和光榮和平的原則,讓全世界看到。我們已恢復了德國的統一,而且在上帝的幫助下能夠維持德國的在經過了15年的挫折失望和對戰敗後果懷了15年的憤懣不平以後,德國人民的反應幾乎是一致的。合格選民之中約有96%參加了投票,其中有95%贊成德國退出日內瓦會議。至於贊成國會的單一納粹黨候選人名單(其中包括休根堡和寥寥幾個非納粹黨人)的則有92%。甚至在達豪集中營中,被拘的2242人中有2154人投票贊成那個把他們拘禁起來的政府!話也不錯,在不少地方,對於沒有出來投票或者票投得不對的人,曾經進行過威脅;而且在有些情況下,也曾經有人擔心,如果投票反對這個政權,可能被偵察出來而受到報復。但是,即使把這種種保留計算在內,這次選舉(至少其計算是誠實的)
是阿道夫·希特勒的一次驚人勝利。毫無疑問,他那樣反抗外面世界,是得到德國人民的壓倒多數的擁護的。
在舉行了公民投票和選舉後3 天,希特勒邀見波蘭新任大使約瑟夫·利普斯基。在會談結束時發表了一份聯合公報,這一公報不僅使德國公眾而且使外面世界都感到驚異。波蘭政府和德國政府一致同意“用直接談判的手段來解決兩國共同有關的問題,並且為了鞏固歐洲和平在相互的關係中放棄使用武力”。
在德國人的心中,波蘭是甚至比法國更為可恨和更受卑視的敵人。他們認為,凡爾賽和約締造者的最不可饒恕的罪過是用一條波蘭走廊把東普魯士同德國隔絕,成立但澤自由市和把波茲南省及一部分西里西亞割讓給波蘭。
割讓部分的居民雖然是波蘭人佔優勢,但是自從瓜分波蘭以來一直是德國的領土。在共和國時期沒有一個德國政治家願意把波蘭的佔領看成是永久不變的事情。施特萊斯曼甚至不願考慮同波蘭簽訂東方洛迦諾條約來補充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