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部分(第3/4 頁)
國領土後,德國人才有足夠的糧食來使他們能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支撐得那麼久。
第三帝國的經濟
希特勒在頭幾年中所以能獲得成功,其基礎不僅在於他在外交方面的許多不流血征服的勝利,而且在於德國的經濟恢復。這種經濟恢復,黨內人士甚至某些國外經濟學家都稱之為奇蹟。而且在很多人看來,也確乎是個奇蹟。
失業是20年代和30年代初期的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現在已緩和了,1932年失業人數達600 萬人,4 年以後己減少到100 萬人不到。國民生產從1932年到1937年增長了102 %,國民收入則增加了一倍。在一個觀察家看[259'來,德國在30年代中期的忙忙碌碌景象很像一所龐大的蜂房。工業的機輪發出來的聲音隆隆不絕,每個人都忙碌得像個蜜蜂似的。
納粹的經濟政策多半是由沙赫特博士決定的,因為希特勒討厭經濟學,而且對此幾乎一竅不通。納粹經濟政策在頭一年在很大程度上致力於大事擴充公共工程和刺激私人企業,以此來使失業人員就業。政府的經費由發行特別的失業證券來提供,對籌集資本和增僱人員的企業則慷慨地減免它們的賦稅。
但是德國的復興的真正基礎是重整軍備,納粹政權從1934年起就使企業界和勞工界,還有將軍們的精力都用在這個目標上。納粹的辭彙中開始稱德國的整個經濟為Wehrwirtschaft(戰爭經濟),這種戰爭經濟經過處心積慮的籌劃,不僅在戰時,而且在戰前的一段和平時期,也能有效用。魯登道夫將軍1935年在德國出版了一本題為《總體戰》(《Der Totale Krieg》)的著作,這個書名在英文中誤譯為《The Mation at War》(《在作戰中的國家》)。
他在這部著作裡強調說,有必要在跟其他一切方面同樣的極權基礎上動員國家的經濟,以便恰當地準備總體戰。這種主張在德國人中間不是完全新的東西,因為在18和19世紀的普魯士,我們已經談到過,政府全部收入的大約5/7 都是用在軍隊上的,而且那個國家的整個經濟一向被認為主要是實現軍事政策而不是實現人民福利的一種工具。
現在就是由納粹政權來把“戰爭經濟”適用於20世紀30年代了。其結果正如軍事經濟參謀部長官格奧爾格,托馬斯少將所總結的:“一個國家,像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被迫那麼做的那樣,即使在和平時期也已有意識地和有步驟地把它的全部經濟力量都用來準備適應戰爭的需要,在歷史上很少有這樣的情況。”德國,不用說,並不是“被迫”在這樣一種規模上準備戰爭的,這是希特勒有意識地作出的決定。在1935年5 月21日的秘密國防法中,他委任沙赫特為負責戰爭經濟的全權總代表,命令他“在和平時期就開始進行他的工作”,賦與他“指導經濟備戰工作”的權力。這位舉世無雙的沙赫特博士沒有等到1935年春天就在開始建立德國的戰爭經濟了。在1934年9 月30日,他出任經濟部長後不到兩個月,他向元首提出了一個《到1934年9 月30日為止的戰爭經濟動員工作情況報告》。他在這個報告中得意地強調說,他的部“已負責從事經濟備戰工作”。在1935年5 月3 日,他被任命為負責戰爭經濟的全權總代表以前4 星期,他向希特勒上'260' 了一個個人的條呈,開頭的話是“迅速而充分地實現軍備計劃,是德國政治的唯一問題[著重體是他自己用的' ;因此其他一切都應當從屬於這一目標”??沙赫特向希特勒解釋,因為“重整軍備在1935年3 月16日[這是希特勒宣佈徵兵36個師的日子]以前不得不完全偽裝起來,所以必須使用印鈔機”來支付開始階段的費用。他還頗為高興地指出,從國家的敵人(大部分是猶太人)沒收來的款項以及從凍結的外國帳戶所取得的其他款項,對購買希特勒的槍炮很有幫助。
他得意他說,“這樣,我們的軍備有一部分是用我們的政治敵人的錢來支付的”。
雖然他在紐倫堡受審時矢口否認他曾參迦納粹發動侵略戰爭的陰謀,他自稱他所做的正好相反,然而事實仍然是,對希特勒在1939年發動的戰爭,沒有一個人像沙赫特那樣在德國經濟準備方面盡了那麼多的責任。這是軍方所直爽地承認的。在沙赫特的60壽辰,1937年1 月22日一期的軍方刊物《軍事週報》稱頌他是“使得國防軍的重建工作在經濟上成為可能的人”。它又說,“多虧沙赫特的手腕和巨大能力已國防軍才得不顧一切貨幣上的困難而從原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