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部分(第1/4 頁)
幀壩∷⒊�薄鋇陌旆ǘ�選T�1936年9 月,戈林代替了沙赫特成為經濟獨裁者,雖然他'261' 對經濟幾乎像希特勒一樣無知。在他的鐵腕下,開始實行四年計“劃,德國轉入了總體戰爭經濟。這個計劃的目的是要使德國在四年後能自給自足,這樣戰時的封鎖就不會使它窒息,進口減到最低限度,對物價和工資實行了嚴格的管制,紅利限定不得超出6 %,設立了巨大的工廠,製造人造橡膠、人造織物、人造燃料和由德國自己的原料製成的其他產品,並且建立了一個龐大的赫爾曼·戈林工廠,從本國的低階鐵礦砂中煉出鋼來。總之,德國的經濟為戰爭而動員起來,企業家們雖然利潤激增,卻變成了戰爭機器中的齒輪,他們的工作受到了許多限制,需要填寫大量表單,以致於在1937年繼任沙赫特為經濟部長和在1939年又繼任沙赫特為國家銀行總裁的豐克博士不得不悲哀地承認,“同官方的通訊,現在佔了一個德國製造商的全部商業通訊的一半以上”,“德國的出口貿易每天有4 萬筆交易;然而每一筆交易要填寫多到40種不同的表單”。
工商業家原來非常熱情地歡迎希特勒政權,因為他們以為它會摧毀有組織的勞工,讓一個企業家經營無拘無束的自由企業,現在被多如山積的表單檔案壓得透不過氣來,政府又規定他們產品的種類、數量和價格,不斷增加的賦稅又負擔很重,外加受到永遠沒有完的對黨的鉅額“特別捐獻”的剝削,所以變得大為失望了。弗裡茨·蒂森就是這種感到失望的企業家之一,他原是最早、對黨作過數額最大的捐獻的人之一。他在戰爭爆發時逃出了德國,承認“納粹政權毀了德國工業”。他向在國外碰到的所有人都說:“我當時真是個笨蛋!”然而,在開頭的時候,企業家們自欺欺人地相信納粹的統治能滿足他們的全部希望。固然,“不可變更”的黨的綱領中的一些諾言,在他們看來是種不吉之兆:把托拉斯國有化,在批發貿易中分亨利潤,“把百貨商店收歸公有,並以低價祖給小商人”(第十六條條文),實行土地改革和取消抵押品的利息。但是企業界和金融界人士很快就發現,希特勒毫無一點履行黨綱中任何一條經濟諾言的意思,提出這些激進的諾言只是為了騙取選票而已。
在1933年的頭幾個月,納粹黨裡有少數激進分子試圖控制企業協會,接管百貨商店,建立一種跟墨索里尼企圖建立的相彷彿的勞資協作國家。但是,希特勒很快就把他們趕走,而代之以保守的企業家。希特勒早期在經濟問題方面的導師、要想取消“利息奴役”的怪人戈特弗雷德·弗德爾獲得了一個經濟部次長的職位,但是他的上司,一生靠貸款收息的保險業巨頭卡爾·施密特博士,不給他具體工作做,而在沙赫特繼任經濟部長後,就把弗德爾免職了。
小商人們曾經是黨的主要支持者,期望希特勒總理會給他們,'262' 很大好處,他們很快就發現,他們中的許多人都完蛋了,被迫淪為靠工資為生者。
1937年10月頒佈的法律乾脆解散了一切資本在4 萬元以下的公司,並禁止設立資本不滿20萬元的新公司。這很快就幹掉了全部小企業的1/5。另一方面,甚至在共和國時期就得寵的大卡特爾,得到了納粹黨的進一步加強。
事實上,根據1933年7 月15日的一項法律,成立卡特爾成了強制性的事了。
經濟部受權組織新的強制性卡特爾,或者命令各公司加入現有的卡特爾。
在共和國時期組織起來的多數企業和貿易協會的這種系統,納粹黨依然保持著,雖然根據1934年2 月27日的根本法,它們在簡化的領導原則下重新組織過,而且置於國家的控制之下。各廠商都必須加入為會員。在一個複雜得令人難以相信的結構的頂上,是德國經濟協會,它的領導者是由國家任命的。它控制著7 個全國性經濟團體,23個經濟協會,100 個工商協會和70個手工業協會。在這個迷宮似的組織、經濟部和四年計劃的大量辦公室和機構以及無窮無盡的數以千計的命令和法律中間,即使是最機靈的企業家也常常會弄得暈頭轉向,如果他們要使一家公司的業務能夠開展,他們必須僱請特別律師。為了要打道路子接近那些有權作出決定的負責官員,或者要在政府和貿易協會的無數規則和條例中鑽空子,賄賂貪汙的現象就產生了,為數之大在30年代末期已達到天文學的數字。一個企業家對本作者說,這是“一種經濟上的必需”。
然而,企業家們雖然不能過清靜日子,利潤卻很大。重整軍備的主要受益者重工業的利潤,從興旺年份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