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部分(第1/4 頁)
室裡開始其卑微的政治生涯的城市裡,在這個他曾在大街上遭到啤酒館政變失敗慘劇的城市裡,儼然像一個征服者一樣,歡迎英國、法國和義大利的政府首腦。
那天一清早,他就到前德奧邊境上的庫夫施但因去迎接墨索里尼,並且為在會議上採取共同行動而打下了基礎。在到慕尼黑的火車上,希特勒懷著好鬥的情緒,指著地圖向那位義大利的領袖解釋,他打算怎樣“清算”捷克斯洛伐克。他說,要是那天開始的談判不能立刻取得結果,他就要訴諸武力。據當時在場的齊亞諾引用希特勒自己的話說,“此外,終有一口我們要並肩對英國和法國作戰”。墨索里尼表示同意。
張伯倫並沒有像希特勒那樣事先去看達拉第,為兩個西方民主國家制定一個共同戰略,來同兩個法西斯獨裁者對壘。事實上,我們這些在慕尼黑同英國和法國代表團有接觸的人中間,有許多人都越來越看清楚,張伯倫到慕尼黑來的時候,已經打定主意不讓任何一個人,當然不讓捷克人,甚至也不讓法國人,阻礙他同希特勒迅速達成協議。”至於達拉第,他整整一天都像是暈頭轉向地那樣跟著跑,根本不需要提防他,然而業已下定決心的首相還是不放心。'415' 會談是12點45分在柯尼斯廣場的所謂元首府裡開始的,這次會談不過是高潮的尾聲,只是辦一個正式手續,把希特勒的要求不折不扣地按時交給他而已。據在場負責德、法,英3 種文字翻譯工作的那位不知疲勞的譯員施密特博士的觀察,會談一開始就有一種“普遍親善的氣氛”,漢德遜大使後來回憶說,“他們在會談的任何時候都沒有發熱”。沒有人當主席,整個程序都是很隨便的。根據戰後發現的德國人的記錄來看,英國首相和法國總理拼命迎合希特勒。甚至在他作了如下的開幕發言以後,他們還要拼命地迎合他:他在體育館演說裡宣告,他無論如何都要在10月1 日進軍。他得到答覆說,這一行動將具有暴力行動的性質。因此需要使這一行動不具有這種性質。雖然如此,仍然必須立即採取行動。
會議在墨索里尼發言時接觸到了實質問題。他是第三個發言的' 達拉第被留在最後'。他說,“為了提供一個實際解決問題的辦法”,他帶來了一個明確的書面建議。這個建議的來源是很有趣的一件事,而且我相信,張伯倫到死都不知道,從弗朗索瓦一龐賽和漢德遜的回憶錄來看,他們兩個人也是矇在鼓裡。事實上,在這兩位獨裁者不得善終以後很久才真相大白。義大利領袖當作他自己的折中方案拿出來騙人的東西原來是前一天在柏林德國外交部由戈林、牛賴特和威茲薩克揹著外交部長馮·裡賓特洛甫草擬出來的,因為他們3 人不相信他的判斷。戈林把它拿去給希特勒看,希特勒說可以。於是馬上就由施密特博士趕譯成法文,送給義大利大使阿託利科,阿託利科把它全文用電話傳到羅馬,那位義大利獨裁者在要上火車赴慕尼黑之前剛剛收到。這樣,所謂“義大利建議”不但成為這次非正式會議上的唯一議程,而且成為後來慕尼黑協定的基本條款,而實際上,這只不過是在柏林製造出的德國建議。建議的措辭同希特勒被拒絕的戈德斯堡要求極為相似,因此,上面這一事實本來似乎應當是十分明顯的,但是對達拉第和張伯:'416' 倫或者現在隨他們來開會的英法駐德大使來說,卻並不是如此。據德國人的記錄說,法國總理“歡迎義大利領袖的建議,說它是本著客觀和現實的精神提出來的”,英國首相“也歡迎義大利領袖的建議,並且宣稱他本人也想到過一個同這個建議相似的解決辦法”。至於漢德遜大使,據他以後寫的書說,他認為墨索里尼“巧妙地結合了希特勒的建議和英法建議而作為他自己的建議提了出來”;弗朗索瓦一龐賽大使的印象是,與會者是根據“由霍拉斯·威爾遜起草的”一項英國備忘錄在進行工作。這些不惜一切代價一心只想姑息的英法政治家與外交家真是容易欺騙啊!
既然“義大利”建議受到全體與會者這樣熱烈的歡迎,剩下的就只有少數細節還要推敲了,也許本來就不意外,過去是生意人出身而且曾任財政大臣的張伯倫,想知道在蘇臺德區的公有財產轉交給德國人以後,由誰來賠償捷克政府。希特勒' 據弗朗索瓦一龐賽說,他因為不能像墨索里尼那樣聽得懂用英、法文進行的談話,看起來臉色不大好而且心情也頗為煩惱' 激動地回答說,根本不給什麼賠償。首相反對規定捷克人在遷出蘇臺德區時,甚至不能帶走他們的牲畜' 這原來是戈德斯堡建議的一條' ,他說:“難道這是說,農民要被逐出,而他們的牲畜倒要被留下嗎?”這時,希特勒冒火了:“我們的時間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