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部分(第2/4 頁)
希特勒第二天給法國總理的覆信,巧妙地利用了法國人不願“為但澤送命”的心理,不過他沒這麼講,這話留給法國的姑息妥協派說去了。希特勒宣稱,自從歸還了薩爾之後,德國就對法國放棄了一切領土要求;因此,兩國之間沒有理由一定要兵戎相見。如果竟然發生了戰爭,責任決不在他,而且他會感到“非常痛心”。
在最後那個和平的星期中,德、法兩國在外交上的接觸僅此而已。自從8 月26日那次會見以後,考侖德雷一直到大勢已去、無可挽回的時候為止,沒有再去見過希特勒。在這個緊要關頭對'569' 這位德國總理關係最大的國家是英國。正如8 月25日晚上希特勒推遲了入侵波蘭的行動以後對戈林所說的,他要看一看能不能“排除英國的干涉”。
最後一天的和平日子
英法政府自以為已使德國人和波蘭人同意進行直接談判之後,儘管它們對希特勒深為懷疑,但還是集中力量為實現這一談判而努力。在這項活動中,英國走在頭裡,法國則在柏林,特別是在華沙從外交上予以支援。雖然英國人沒有勸波蘭人接受希特勒的最後通碟,在8 月30日派一個全權特使到柏林去' 因為他們認為這種要求,正如哈利法克斯在給漢德遜的電報中所指出的,是“完全不合理的”' ,但是他們卻敦促貝克上校宣佈準備“毫不遲延地”同柏林舉行談判。這就是哈利法克斯在8 月30日深夜拍給駐華沙大使的那封電報的大意。根據這份電報,肯納德須把漢德遜準備提交給裡賓特洛甫的英國照會的內容告訴貝克,向他保證英國將忠於對波蘭的義務,但是強調波蘭必須同意立刻和德國舉行直接談判的重要性。哈利法克斯的電報說:從德國內部形勢和國際輿論的觀點來看,我們認為至為重要的是,只要德國政府表示準備談判,就不應該讓他們有機會把引起衝突的罪責推在波蘭身上。
肯納德於半夜訪晤了貝克,這位波蘭外長答應在請示他的政府以後在8 月31日中午再給他一個“慎重的答覆”。英國外交部於上午8 時收到了肯納德敘述這次會見的報告,哈利法克斯對此並不十分滿意。中午時分——這已經是8 月的最末一天了——他又打電報給肯納德,叫他“偕同”駐在華沙的法國同事' 法國駐波蘭大使利昂·諾爾' 一起去提醒波蘭政府,他們現在應該告訴德國政府說,他們已經知道了我們給德國政府的最後答覆;而且還應當證實,他們已經接受了直接談判的原則。這話最好是由他們自己直接告知,否則就透過我們告知。法國政府耽心德國政府會利用波蘭政府方面的沉默。
哈利法克斯勳爵對於他的波蘭盟友仍然感到不放心,過了不到兩小時,也就是午後1 點45分的時候,他又給肯納德拍去一份電報:'587' 請立刻轉告波蘭政府並勸告他們:既然他們已經接受了直接談判的原則,便應當立即指示波蘭駐柏林大使告知德國政府,如果德國有什麼建議,他隨時準備轉致本國政府,以便他們能立即考慮並提出自己的意見,以便及早討論。
但在這份電報發出之前不久,貝克為了回答半夜那個demarche,已經用書面照會通知英國大使,波蘭政府“證實準備……同德國政府直接交換意見”;除此之外,他還曾口頭向英國大使保證,他定將指示利普斯基去會見裡賓特洛甫,告訴他“波蘭已經接受英國的建議”。肯納德間貝克,利普斯基如果接到裡賓特洛甫交來的德國建議時將怎麼應付。這位外交部長的回答是,他不打算授權給他的柏林大使接受這種建議,因為“鑑於過去的經驗,這種建議很可能附有最後通牒之類的東西”。貝克說,重要的是重新建立接觸,“然後再就談判的地點、人選以及談判的基礎等細節進行討論”。根據這位一度親德的波蘭外長所提到的“過去的經驗”來講,他這種看法是不無道理的。據肯納德在電報中向倫敦報告,貝克還說:“如果德國邀請他去柏林,他當然不去,因為他不想去受哈查總統所受的那種接待。”實際上,貝克給利普斯基的指示和上面所說的不完全一樣。他並沒有讓利普斯基去對德國人說,波蘭“接受”了英國建議,而是要他說波蘭“正以贊成的態度考慮”英國的建議,並且“最遲不出數小時”即將作出正式答覆。貝克給利普斯基的指示還不止於此,這一點德國人是知道的,因為他們掌握了波蘭人的密碼。
由於一個我們不久就會明白的簡單而充分的原因,德國人並不急子接見那位駐柏林的波蘭大使。當時已經為時太晚了。午後1 點,也就是收到華沙發來的電報指示幾分鐘以後,利普斯基就去求見裡賓特洛甫,說要傳達波蘭政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