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部分(第2/4 頁)
爾' 深信,只要用潛水艇作戰,空軍對護航隊進行襲擊,並在英國主要城市進行猛烈轟炸,以截斷英國的進口貿易,就能夠迫使英國求和……
因此,海軍總司令' 雷德爾' 本人與在挪威戰爭中的態度不同,他不能贊成對英國實行入侵……於是這位海軍元帥就有關這種入侵的一切困難情況,作了一次長時間的詳細說明。這必然使希待勒感到非常氣餒。氣餒是不在話下的,但是也許也相信他的說法。因為雷德爾報告說,“元首也認為入侵是最後一著”。兩天以後,7月13 日,將軍們到了伯希特斯加登山上的伯格霍夫,與最高統帥進行商談,他們發現英國人仍然使他感到難以理解。哈爾德在那天晚上的日記中寫道,“元首仍然一心在想英國為什麼還不走和平道路的問題”。但是,現在他第一次開始明白其中的一個原因。哈爾德這樣寫道:他和我們一樣看到,問題的答案在於英國仍然把希望寄託在俄國方面。因此他也認為對英國將不得不用武力迫其求和,雖然這樣做是他所不願意的。道理在於:如果我們用武力擊潰英國,大英帝國就會分崩離析。但這對'753' 德國並沒有什麼好處。我們德國人流血犧牲得到一些勝利,但獲得實惠的只是日本、美國及其他國家。
同一天,7 月13日,希特勒寫信給墨索里尼,婉言謝絕義大利領袖派部隊和飛機幫助入侵英國的建議。從這封信裡可以明白地看出,元首終於開始打定主意了,英國人性格特別,對他們用講道理的辦法是不行的。' 他寫道' 我已經向英國提出許多有關協商、甚至合作的建議,但是卻受到難堪的對待。因此,我現在深信再作任何理智的呼籲,都會遭到同樣的拒絕。因為,現在統治那個國家的並不是理智……3 天以後,7 月16日,希特勒終於作出了決走。他發出了“關於準備在英國登陸作戰的第十六號指令”。
絕密元首大本營,1940年7 月16日由於英國不顧自己軍事上的絕望處境,仍然毫無願意妥協的表示,我己決定準備在英國登陸作戰,如果必要,即付諸實施。這一作戰行動的目的,是消除英國本土作為對德作戰的基地,並且在必要時,全部予以佔領。
這個進攻的代號將是“海獅”。準備工作定在8 月中旬完成。
“如果必要,即付諸實施。”雖然他在直覺上越來越強烈地感覺有采取行動的必要,但正如指令所表明的那樣,他並沒有十分肯定。7 月19日晚上,當阿道夫·希特勒在國會中站起來向英國提出最後一次和談建議的時候,“如果”這兩個字,仍然佔著重要的地位,這是他在國會所作的最後一次重要演說,也是本書作者這幾年來在國會所聽到的許多演說中的最後一次。這也是他的最精彩演說之一。就在這天晚上,我寫下了關於這次演說的印象。今晚我們在國會里看見的希特勒,是一個征服者,他自己也感覺到是一個征服者;但他同時又是一個十分了不起的演員,是一個能自由操縱德國人心理的人,他把征服者的充分自信和常常使群眾點頭心服' 當他們知道這是一個領袖人物時則更心服' 的謙遜巧妙地揉合在一起,今晚他的聲音低了一些,很少像平常那樣大叫大嚷;他一次也沒有像我從前見到的那樣在這個講壇上歇斯底里地大聲叫喊。
不用說,他的長篇講演充滿了歷史的偽造和對丘吉爾個人的'754' 恣意攻擊。但與當時光輝燦爛的場面相形之下,語調是溫和的。目的是不僅想狡猾地贏得本國人民的支援,還想贏得中立國家人民的支援,同時還要給英國群眾一些值得考慮的東西。
' 他說' 現在我從英國只聽到一個呼聲:戰爭必須進行下去!但這不是人民的聲音,而是政客的聲音。我不知道這些政客對於這場戰爭繼續下去會有什麼結果,是否有了一個正確的概念。他們的確宣佈過,他們將繼續打下去,並且說即使英國滅亡了,他們也要到加拿大繼續進行戰爭。我不能相信他們的意思是說英國人民也將遷到加拿大去。大概是隻有那些熱衷於把這個戰爭繼續打下去的紳士才遷到那裡去。恐怕人民將不得不留在英國,而且……一定會用與他們在加拿大的所謂領導人不同的眼光來看待這個戰爭。
請相信我吧,先生們,我對於這種毀滅整個國家的無恥政客,是深感嫌惡的。這些人早已把房屋糟蹋得東倒西歪了,而命運卻安排我來給予最後一擊,每想到這裡,我就感到十分難受……丘吉爾先生……無疑將會去加拿大,那些特別熱衷子戰爭的人們的金錢和子女早就迭到加拿大去了。但是千百萬人民將開始遭受大災大難。丘吉爾先生這一次也許會相信我的預言:一個偉大的帝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