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2/4 頁)
以屠殺百姓聞名的洪承疇。
事情發展到了這裡,我們已經確定了一件事:楊鶴對“刁民”的招撫策略失敗了。但為什麼會失敗,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反叛大軍並沒有崇禎想得那麼簡單,於是,他派出了不懂軍事的書生楊鶴。當楊鶴毫無信心地到達陝西后,所有該由他調動鎮壓“刁民”的軍隊又被崇禎調到北京勤王。本就不想打仗的他,當然順水推舟,認為事情應該和平解決。他經常提到的“以靜處事”在這個時候派上了用場。但是,當他成功地招撫“刁民”後,卻發現無法安置這些人,因為朝廷沒有錢。“刁民”們在大明子民和造反軍隊之間遊走,最終又迴歸到了造反軍隊裡。
書生楊鶴(3)
事實上,楊鶴的招撫政策本身就有問題,更為可笑的是崇禎居然認可了這個有問題的策略。我們來看,從崇禎元年(1628年)開始的百姓暴動就不下數起。首先是士兵王加印的暴動,然後是馬賊高迎祥的造反,接著是張獻忠、王子爵、張存孟、王大梁、趙四、神一元等等的揭竿而起。這些人開始造反時的力量並不大,有一些人造反完全是湊熱鬧,所以,一小股一小股的如張三李四王五的“刁民”名字充斥著陝西山西的貧瘠的土地。
在楊鶴到陝西的那段時間裡,最有武裝力量可與明軍正面接觸的只有神一魁,而楊鶴將他招撫了。
我們現在想問的就是,楊鶴為什麼不屠殺這些“刁民”,而讓他們翻來覆去地耍弄自己?是因為自己是書生,還是的確沒有兵可用?
楊鶴所謂的崇禎把兵調走是事實,但這不能成為他總以招撫而養盜的藉口。明朝末期參與民變的人的成分很複雜,你對他好,他以為你可欺負。時人就說,盜賊們以楊總督為戲爾。
我們也沒有必要為楊鶴出主意,要他當時該怎麼做。歷史已經過去了,就在他拼命招撫的時候,陝西糧道參議洪承疇卻痛下殺手大力殺戮“刁民”。且不說他以後做出的混蛋事,單就在鎮壓陝西造反百姓,對朝廷而言比楊鶴有成效。
楊鶴招撫失敗對明帝國所引起的後果是嚴重的,近三年的時間,陝西“刁民”非但沒有減少,反而越增越多。遼東戰局也在惡化,而陝西這片大地上的“刁民”正舉著火把準備衝出陝西,走向中原。
楊嗣昌的英明(1)
楊鶴被崇禎拿下後,洪承疇與盧象升開始負責陝西剿賊事宜。兩人雖然以殺人盈野聞名天下,但“流寇”四起,殺了一個,又冒出了十個。兩個人雖然殫精竭慮,但也只是稍稍穩住陝西形勢而已。過不久,河南“盜賊”蜂起,接著就是山西,總之,各地紛紛以“起義”的名義開始與大明帝國對抗。
帝國內部,“刁民”惹事;帝國外部,滿洲人也不安分,崇禎九年(1636年)六月,滿洲鐵騎像鬼一樣出現在長城內。兵部尚書張鳳翼咬著牙請示出京督師,指揮各路勤王軍與滿洲人交戰。但是,一戰而敗,再戰再敗,三戰三敗。張鳳翼慌得只好選擇喝藥,據說是每天服用少量大黃。當該年八月二十九日清軍掠奪完畢退出長城後,張鳳翼也退出了人間。其實,他即使不死,也不能逃避下獄論死的結局。同時自殺的還有與此次事件有直接關係的宣大總督梁廷櫃。
兵部尚書張鳳翼一死,朝中已無一位大臣可擔此重任。事實上,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有人可以擔當,也不會擔當。崇禎皇帝的多疑與焦急讓主掌兵事的官員恨不得把兵部這一紮眼的部門撤除。崇禎皇帝在這個時候忽然想到了楊鶴,他想起這位失敗者並不是因為他想用,而是這個失敗者還有個兒子,已任宣大山西總督兩年的楊嗣昌。
此時,楊鶴已死去一年,楊嗣昌正在家丁憂。崇禎皇帝在這個時候根本顧不得當時慣例,不經朝廷大臣推舉就自己下旨“奪情起復”楊嗣昌為兵部尚書。
楊嗣昌是孝子,人所共知。崇禎八年(1635年)十月,他父親楊鶴死於袁州戍所,正在長城邊防的他聽到這個訊息後立即昏過去。眾人又是大聲呼喊又是掐人中才把他救轉過來,但直到半個月後才知人事。他知人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給崇禎上疏,請求皇上能恢復亡父的官銜。最後,他略帶“威脅”的口吻說:“如果不如此,不但亡父不能瞑目,臣世世狗馬也將不能瞑目。”
崇禎想了許久,又考慮到楊嗣昌此時地位之重要,就頒佈聖旨道:“念楊嗣昌拮据衝邊,楊鶴準復原官。”楊嗣昌了卻了一樁心事,對崇禎皇帝更是感恩戴德。
當崇禎皇帝希望他能回朝做兵部尚書時,他居然推辭了三次。首先,他是個孝子,另外,對整個大明帝國瞭如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