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第1/4 頁)
武后這才轉過身來,狠狠盯著膽怯了的李弘良久,不露聲色平淡的問:“近來你很關心招賢納士的事務了,是嗎?”
李弘心悸地答:“母后是指吳子璋?他是父王……。”
武后依然平淡地說:“這已經是皇曆上過去的軼事舊聞。近日滿城風雨的新聞,傳說你給禮部尚書王福畤府上,親筆書寫,賜對聯,贈匾額,好不熱鬧。”
“這……這是遵聽母后一貫的教誨。”李弘靈機一動立刻狡辯:“欲天下大治,必須武安邦,文治國。首先要尊儒重道,招賢納士,才能廣攬俊彥,使天下人心歸向…”
“好了。”武后堵住陳詞濫調:“在那麼多位太子太師、太傅的教導下,你確實懂得了如要攏絡民心,先要歸順士心。朝野中你那忠孝仁義的美名已經超過了你父王了。”
“兒臣不敢!”李弘被驚住了。
“不敢!”武后有份量地言道:“你好一副對聯啊,祖孫七進士,兄弟五登科。你這樣給文中子的後代錦上添花,有多光彩。文中子桃李滿天下。你這壯舉不僅讓文中子的徒子徒孫聞風來投,只怕天下士人都要來投奔你這當代的孟嘗君了。我得儘快奏明皇上為你擴建東宮太子府,否則容不下你三千食客,我將罪莫大焉!”
李弘感到事態嚴重,急忙跪下:“兒臣知罪!”
“起來聽著!”李弘站了起來,武后又款款問道:“王勃可曾經過科舉赴考?”
李弘恭敬回答:“未曾。”
“王勃可曾有了金榜題名?”
“沒有。”
“未經科舉怎進士,金榜無名怎登科。他王家那來這祖孫七進士?兄弟五登科?”
李弘將過錯推向武后:“兒臣,這樣題字也是為頌揚母后為國選才的美德。”
武后一時也蒙了:“這怎麼成了我的美德了。”
李弘有根有據答道:“母后秉承大唐祖訓,榜外拾遺,降旨全國幽素舉賢,父王有病,是母后親臨策問,慧眼獨具選中王勃等人,其中王勃更是學識淵博,人所共知。他雖非正式科舉,未上金榜,論文才,憑學識,勝過了及第狀元。他經老相國和母后親自遴選,完全可以任職重用。兒臣贊他是登了科的進士,實實是敬慕母后為國求賢的美德!”
武后這才由衷的笑道:“你若真能理解為孃的用意,也不辜負娘多年來輔保你位居東宮,冊立為皇太子的苦心。”
李弘以為心計得逞故作親切道:“母后政務繁忙,兒臣無知少盡孝道,還望母后原諒。”
太平公主看不慣,不耐煩地諷刺道:“得得得,你是名滿朝野的仁愛孝悌的皇太子,就差舉國上下都給你歌功頌德了。不要在這裡獻殷勤,擾了母后與我釣魚的樂趣!”
武后略於指責:“瘋丫頭,你怎能這樣態度對兄長。弘兒,那王勃終非正式科舉及第,不能由吏部輕率授職。按已往貫例,已冊封了朝散郎,可安置在親王府去為舍人。弘兒你東宮左右春坊已人才濟濟。你看安置在你三位弟弟,誰的王府中合適。”
李弘出乎意料,還不死心笑道:“兒臣東宮雖有些人才,但像王勃這樣才智的……”
“吳子璋有過之無不及!”太平公主久已在胸的氣惱發了出來:“你不要得隴望蜀。馬上就隨心所欲,想要佔盡了天下美事。”
李弘被刺心病頂撞道:“妹妹怎能這樣說話!”
武后笑著:“看你倆,從小就愛頂牛絆嘴,你是兄長就讓她點。這個王勃我想安置到沛王府,讓他去當李賢的陪讀舍人,也許他能讓你二弟有所長進。”回首觀浮樓,輕輕吩咐:“去吧。”
太平公主幸災樂禍;李弘無可奈何;武后軟硬兼施意圖得逞,若無其事繼續釣魚並催公主:“魚兒上鉤了!”
公主急提魚竿,魚餌被魚奪去:“唉喲,我這條大魚又給溜掉了。”
“你是自作聰明盡出錯,你呀什麼時候才有長進!”
李弘慢慢離去,句句話都聽在耳中,砸向心頭,猛的加快了腳步。
李弘氣沖沖向前走,在假山旁與沛王李賢撞了個滿懷。李賢火爆脾氣怒斥:“混賬!……啊是大哥你呀!”
“二弟你這位二聖賢,什麼時候才能真真像個聖賢,走路四平八穩的。”李弘十分友愛地,為李賢撣塵土。
“得得,我可不是豆腐做的經不起碰!”李賢並不十分友愛:“我可比不得大哥,監軍忙得團團轉,還要每天忙著來給父王端湯送藥。和你這忙人比,我是多餘的‘剩人’,是無事的‘閒人’。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