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部分(第3/4 頁)
軍號從身上取出來,傲立山頭奮力吹響了衝鋒號!“嘀嘀噠…噠嘀”伴隨著嘹亮的軍號聲,彷彿有千軍萬馬洶湧衝殺而下。英軍太瞭解這種“如魔鬼般狂嘯”的軍號聲音了。此後,“聯軍”總司令李奇微,曾在《朝鮮戰爭回憶錄》裡這樣描述志願軍的軍號:“這是一種銅製的樂器,能發出一種特別刺耳的聲音。在戰場上,她彷彿是非洲的女巫,只要她一響起,共產黨軍隊就如著了魔法一般,全部不要命地撲向聯軍,每當這時,聯軍總被打得如潮水般潰退。”
當然,這次也沒有例外。當鄭起一口氣吹響兩遍衝鋒號後,對面的英軍被嚇得愣住了,雖然他們端著槍,距這位志願軍戰士只有十幾米,卻沒有向他開槍!後來,一位英軍士兵在日記裡這樣寫道:聽到這號聲,我感覺到這分明是中國式的葬禮!最初,英軍迷惑、驚慌,接著轉頭便往山下逃。真是兵敗如山倒,正如他們的總司令所說,“聯軍”再一次如潮水般潰退了。當然,這其中包括他們那幾輛無堅不摧、火力強大的重型坦克!就這樣,我志願軍三四七團七連從83人打到最後7人,從2日午夜打到3日黃昏,硬是擊退英軍的輪番進攻,像釘子般牢牢守住了陣地。由於紮緊了口袋,他們配合主力部隊,創造了殲滅英軍王牌“萊福槍團”大部的經典戰例。
1951年冬天,鄭起榮立特等功。不久,志願軍總部又授予他“二級戰鬥英雄”稱號。他那把曾在陣前嚇退英國王牌軍的軍號,現被軍事博物館收藏。如今鄭起老人已72歲,離休後在遼寧鞍山安度晚年。
“聯合國軍”在志願軍巨大壓力下,不得不於3日下午放棄漢城。在當日中午李奇微通知韓國方面準備撤退後,美國駐韓國大使轉達了李承晚的質問:李總統說,李奇微將軍講過,他是準備長期留在朝鮮的,可現在他剛到朝鮮一個星期,就要撤離漢城,難道他指揮的軍隊只會撤退嗎?李奇微對此做出的答覆則頗為幽默:
你最好告訴他,請他到前線聽聽中共軍隊進攻時吹起的刺耳的軍號,看看成千上萬的中共軍用不堪入耳的蹩腳英語喊‘繳槍不殺’而蜂湧衝鋒的情景,再看看他們南韓的軍隊是怎麼象羊群一般的潰逃吧!這樣的軍隊怎麼能實施我的反突擊計劃?而堅守陣地就等於送死!……你告訴李總統。我現在只是撤離漢城,並沒有準備離開朝鮮……
當日中午李奇微下令,從15時起,漢城市區所有橋樑和交通要道除軍隊以外,所有民間車輛和行人一律禁止通行。為此,美國第1騎兵師的帕爾默准將被他指定負責漢江大橋的交通管制。儘管李奇微在他的回憶錄中一再強調美軍的撤退是井然有序的,混亂的只是韓國軍隊,但是為了保障美第8集團軍透過這些橋樑,他曾下令可以採取一切必要措施阻止難民通行,甚至可以直接向難民開槍!——美軍的倉皇由此可見一斑。
4日,116師繼續向南進擊,配合志願軍第50軍和人民軍第1軍團向漢城攻擊。下午16時許,116師348團3營最先從東北方向進入漢城,並進駐總統府。此後不久,346團也從漢城東面進入市區。5日,348團將總統府的警衛任務移交給人民軍第1軍團,以1個營警備漢城西部,主力迅速越過漢江繼續南進。當日晚348團按師部命令渡過漢江,佔領灘頭陣地,掩護50軍渡江。7日21時,348團進至水原,在三幕洞車站繳獲包括槍彈百萬餘發、炮彈兩車皮、汽油一車皮、炸藥萬餘斤以及醫療通訊裝置在內的大量物資。至此,第三次戰役勝利結束。116師向敵縱深推進100多公里,成為志願軍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向南推進最遠的一個師。而且116師在二次戰役中最先攻佔平壤,第三次戰役中又最早攻入漢城,成為志願軍中戰果最為輝煌的一個師。
1月5日,志願軍與朝鮮人民軍已經乘勝抵達37度線。
1月8日,還沒有被一片大好形勢衝昏頭腦的彭德懷司令員,頂住了基層和上層“速勝”情緒帶來的壓力,果斷的在危險邊緣踩了“剎車”,至此,為了政治鬥爭而冒險發起的第三次戰役,以我軍的全勝而告終,並且成為抗美援朝期間,我軍傷亡最少的一次戰役(志願軍傷亡5800人、朝鮮人民軍傷亡2700人,敵我傷亡比為1:0。43)。
硝煙過後話當年
戰後,為表彰116師在戰役中的出色表現,1月6日,志司、志政聯合發出通報表揚:我39軍116師此次戰役前克服各種困難,做好充分的攻擊準備工作,嚴密地組織對敵陣地偵察,故攻擊順利,僅10分鐘即將敵防線突破,使該軍後續部隊順利投入戰鬥。該師在突破敵陣地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