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3/4 頁)
他那一身好武藝,何況老夫膝下自有吾兒江鎬,又怎用這許多人來陪。”
天祥還要再說,卻見恩師面有慍色,便只得住口不言。
未幾,高潭來到亭中,江萬里輕拍其肩,溫言道:“汝自當日錢塘江邊隨吾以來,已過了多久?”
“那是鹹淳六年的光景,算到而今已是四載有餘。”
“汝還記得老夫當日所言嗎?”
高潭憨笑一聲道:“當時國老說了那麼多,小人哪裡卻記得清。”
江萬里道:“當時老夫有言在先,若他日有了機緣,汝自當為國效命,上不負汝祖當年威名,下不負汝那一身好手段。”
高潭聽江萬里如此說,又見文天祥坐在一旁,心中已猜到*分,不由流淚道:“國老定是要我從此追隨文相公,他日赴疆場殺敵報國。”
萬里微笑道:“老夫正是此意,雲孫才冠當世,又素懷匡復之志,汝若跟從於他,將來定可光復家聲,又能尋個好出身,卻不比日日在此山野荒僻之處要強?”
高潭雙膝跪下,流淚拜道:“國老自是一番美意,高潭怎會不知,只是小人這幾年來受了您千萬般恩惠,尚未得報,卻如何捨得便走。”
江萬里一拍欄杆,起身怒道:“愚哉!高潭,汝家世受國恩,汝父當年又是朝廷命官,今日社稷有難,又怎可為私恩而廢天下公義?須知汝乃大宋臣子,並非老夫一家之屬僚,卻為何如此婆媽,全未有好男子應有之本色!”
高潭見江萬里雖現怒容,眼角卻也泛紅,顯見亦有不捨,心中不由極是感動,便叩個響頭道:“國老心意,高潭已自知之,再造之恩,縱然他日粉身碎骨,也定要報答,從今往後,小人不能隨侍左右,國老宜自保重。”
萬里心裡難過,輕撫其背曰:“汝今後要多聽雲孫之言,不可弄性尚氣,他日為國鏟奸除惡,守衛疆土,便是報吾這數載之恩。”
天祥亦道:“今日能得壯士相助,實乃平生之幸,只願他日一起重整河山。”
高潭乃至情至性之人,當下淚流滿面,哭了一場,便自去收拾準備。
這邊師徒倆又說了回話,天祥因是告假在外,不便久留,未幾只得向恩師道別,江萬里與其子江鎬直送出數里之外,並勉勵道:“吾老矣,觀天時人事當有變。吾閱人多矣,世道之責,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又對高潭道:“汝此去須好生努力,勿要牽掛,他日若是世道安寧,便自可回來。”
兩人當時感懷流涕,便下馬再拜。
落霞漫天之際,文天祥與高潭縱馬疾馳,向南而去,行了許久,天祥回首時,只見夕陽郊外,秋風原上,老師那瘦小的身影仍遠遠立於道旁,鬚髮飄舞,心中不禁傷感不已,當下轉過頭去,再不敢相望。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止水亭(四)
自文天祥與高潭走後,時光荏苒,轉眼便到了德祐元年,此時賈似道剛剛出師蕪湖,那江南又有數地或敗或降,皆為元人所得。
取了江州後,伯顏除將重兵屯於淮南,又遣小股軍力四下游擊,攻略騷擾附近州郡,能奪便奪。直至早春二月間,漢人千戶王守信和李庭率了數千兵馬,忽然偏師直取饒州。
那知饒州府唐震乃是文官出身,雖然忠烈,卻是不曉軍事,這時見元軍攻來,便率軍出城相拒,不久兵敗,自己也是壯烈殉國。
唐震死後,城中只留通判萬道同主持大局,他初時還想堅守,後來經不住手下一幫貪生怕死之輩勸說,便決定投降,又命巡檢陳書齊持書前往元營請降。
陳叔齊有一弟名書器,乃江萬里門生,從其兄處得知訊息後便趕來通報。
萬里聞之神色不變,乃執書器手曰:“大勢不可支,吾雖不在位,當與國家共存亡。”
幾日內,江萬里招聚府內眾人,命江鎬取出所有家財散之,道:“北虜須臾便至,吾為大宋三朝命官,自當與社稷共存亡,爾等卻是無辜,現下宜速速逃命便是。”
江萬里平日生性慈和,素來待府中僕從雜役如家人一般,全無另眼相待,現下雖是危難當頭,卻有許多人情願留下不走。
江萬里苦勸無果,只得作罷,又命江鎬速速出城,去贛州投奔文天祥,江鎬流淚道:“父親既決議以身殉社稷,兒又豈能獨生!”
“為父年近八旬,死亦無妨,汝豈可如此,卻不是叫家中香火斷絕?”
“父親日前常常教導孩兒,無國豈會有家,事至如此,卻要那香火何用?”
見兒子倔強,江萬里心中焦慮之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