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2/4 頁)
。
江萬里還鄉後,便斥資請來工匠,在家中園圃開鑿一池,又立亭於其上曰“止水”,鄉中書生晚輩雖多有慕名來訪者,多半不解其意,每問之,萬里總笑而不答,便都以為江國老早已淡泊名利,心若止水。
止水亭(三)
到了九、十月間,天氣轉涼,一日午後,萬里沏了壺贛中有名的黃檗茶,正坐在止水亭中賞景,但見園中花木凋零,落葉紛飛,暮然想起國事日漸傾頹,全無起色,不由心下悽然。正惆悵間,忽有家人來報,言知贛州府文天祥造訪,萬里又驚又喜,忙命請入。
文天祥一見江萬里,便叩拜道:“別去一載,恩師還是這般健朗。”
萬里將他扶起,笑道:“雲孫,自汝去後,吾這把老骨頭是一日不如一日了。”
原來文天祥赴贛州後,休整武備,收聚文武幕僚,安撫苗蠻,深得一郡軍民之心。便在此時,忽聞家中祖母劉氏病重,便只得告假回鄉探望,州中之事暫由通判陳繼周,都統制尹玉代管,好在此二人均為一時豪傑,德才兼備,天祥雖以大事付之,卻也安心。
當年文天祥祖父文時用元配鄒氏,並生下天祥之父文儀,後來病故,時用便續絃劉氏,又因其兄時習無嗣,遂以文儀繼之。是以天祥共有三位祖母,親祖母鄒氏與伯祖母梁氏均已辭世多年,只剩繼祖母劉氏,當年文儀在時,便奉之至孝,全不因非己生母而有半分忤逆,是以天祥從小就與劉氏親近有加,長成後更是孝順。
及至劉氏患病,天祥心急如焚,忙告假回鄉,幸而其母曾氏與妻歐陽氏俱賢,早晚侍奉,左右不離,那劉氏的病也是一天天好轉起來。待到祖母無甚大礙,天祥原本欲回贛州,卻得知恩師已辭官返鄉,心中不由思念,便趁此機會前來探望。
二人敘談一陣,萬里笑曰:“雲孫,可知此亭匾中何意?”
天祥沉思片刻道:“老師自幼得林夔孫師尊傳授,繼承朱子正朔之學,鑽研數十載,學問早已圓通大成,又入世為官多年,學以致用,識遍天下忠奸善惡,方達今日之境,至此,理、氣、心、欲、意早為一體,融通自然,心中無念無求,是為止水。”
萬里點點頭道:“雲孫,汝說的不錯,從治學窮理看來,老夫已得其中之妙,按說現下便應修身養性,以達心神合一,奈何這幾年來,吾卻時常魂不守舍,心中牽掛猶甚,汝可知是為何?”
天祥拱手道:“願聞恩師賜教。”
萬里道:“若以一人之身來說,老夫早已心理順暢,無牽無掛,然世間豈只一國一人?”說罷立起身來,走至池邊,又道:“汝看那盛夏之時,百花綻放,草木豐茂,便是深得自然之露滋,也可說是順勢而生,順理而發,及至秋冬,北風急勁來襲,寒水成冰,花木自然摧折,不論再如何灌水施肥,終是無益。”
文天祥聽著聽著,不禁若有所思。
萬里又道:“此時此刻,唯有松柏根木堅韌,雖臨酷寒,亦可茁壯而生,青茂如昔,便是四野素裹,百花枯盡,亦能為天地間留有一色,直待到來年春暖,萬物滋生。”
天祥忽道:“學生已知老師之意,人生在世,當如松柏一般,縱便天地肅殺,萬物皆沒,也當為世間留存一色。”
江萬里正色道:“不錯,天地既生萬物,絕無壓抑之理,世間由氣而生,萬物皆有,那松柏最可貴處便是遇強不退,知難卻進,知不可為而為之,是以萬般草木凋零,獨其勃勃盎然。人若得此氣魄,便是生在季世,九州暗淡,豺狼遍野,直至形消骨散亦無可懼。”
天祥眼眶不由溼潤:“今日多蒙恩師提點,學生必終身不忘。”
萬里點點頭道:“雲孫,吾這“止水”另有一意,便是須止住韃虜禍水,延我華夏一脈,只要汝心志不滅,努力所為,以正氣相輔,他日必有所成。除了學問外,為師無甚相送,今日卻與汝引薦一人,將來定有所用。”說罷便命家人去喚高潭。
當日在臨安南郊驛道旁,天祥便與高潭見過,去歲在潭州時又素有往來,因此深知此人追隨老師數載,忠心耿耿,早勝過主僕之誼,實似家人父子一般。
想到此節,天祥便道:“使不得,高潭跟隨恩師已久,平日裡服侍起居飲食,早晚不離左右,學生怎可將此人取走。”
萬里道:“高潭不止忠勇,更是名門之後,乃本朝渤海高郡王嫡孫,本事十分了得,讓他整日裡侍候吾這糟老頭子,卻不是屈才?現下北虜虎視眈眈,不日便會南下,汝將來少不得要奔赴疆場,為國效命,到時若帶著高潭,自會有大用處,又不荒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