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頁)
被子,以及一些書籍,下了鄉。其時並無母親為我送行或叮嚀的場面。然而當時我也並未感到有這一缺憾。母親的不在我們身邊,我是久已習慣而不當作一回事了。
讓我平生為了母親而心疼得淚水奪眶而出,明白我首先是母親的兒子,而後才是別的什麼,是在一種特別的環境裡。那時插隊的我,因為某種理由(叫做“深挖五&;#8226;一六反革命陰謀集團”),被關起來,與世隔絕,身邊有幾個人負責日夜陪伴與看守著,已經有好長時間了,預示著最為可悲的終結。主持這項工作的人們,竟然把我的母親帶到了我的面前。一見母親出現在門口,坐著的我站起來,淚如泉湧。我不是因為我自己的可悲處境,而是想到我的母親一輩子為兒女吃盡千辛萬苦,我這麼大的人了,還要讓她這樣為我而痛心和擔憂,被帶到這裡來,看到我這樣可怕的處境,我真是不該啊!我並不是產生了什麼痛悔,我只是為我的母親而傷心,深感對不起母親,做兒子的本該給母親帶來幸福與歡樂,卻給她帶來這樣大的憂愁。什麼叫做痛徹心扉,平生在那一刻是體會到了。
然而,令我心中震撼和驚奇的是,我的母親竟然那麼平靜,我的眼淚流成那樣,她卻沒有一滴眼淚,她叫我坐下來,她從容地坐到我的對面,對我說,媽媽一輩子吃了說不盡的苦,但從來沒有哭過。
就這一句話,我只記得母親說的這一句話了。她當時別的就沒有再說什麼,她見我立即就聽了她的話,自止住了那種巨大的傷心,她也就不說了。她並不認為她能給我什麼說教和力量,她只是叫我在面對厄運時,要有一種直面和堅強,這只是一個母親所能教給兒子的。但難道當時她就不想哭嗎?然而,為了我,在我的面前,她決不流淚。並且,我相信,母親會為一切能讓人流淚的事情流淚,但不會為生活中所遇上的任何艱難困苦流淚,她總是堅強地挺過去。
平凡的母親,在那一刻給我的,是最不平凡的;最平常的母親,在那一刻給我的,是最可寶貴的;曾經在無數個日日夜夜支撐著她和她這樣的人的,就是這個,那是百姓的真理,那是平民的靈魂,那是生命的源泉。
我的母親雖然是最辛勞的,然而,她也是最幸福的。且不說她有七個兒女,加上三個女婿、四個兒媳,每個人的小家庭情況都在她關心之中,而且,我們七個弟兄姐妹所生的孩子,依次地都是她從小帶大的,一共是十二個。每個孩子的身體情況與性情癖好她都最為了解,心中時時掛念,而到他們大了的時候,她又關心著他們的上學、工作、找物件以至生孩子這些事情。她的事業就這樣豐富而繁忙,關心的半徑依著子女的分佈從上海到無錫、南京、泰州,還有一個連雲港。由此我想到南美洲作家的《百年孤獨》這部書,以一個活得很長很長的母親為全書故事的貫穿性人物,真是很有道理的。人類之中最重要最偉大最富有歷史感,而又永遠對生活抱著不知疲倦的極大興趣和熱情,從來不會屈服而唯有向著光明前進的,確實莫過於母親。然而,母親的辛勞是超負荷的,而我們為她所做的,則幾乎沒有。直到她生病,去世,也沒有要子女為她負擔,因為她有退休待遇這些保障,並且她還留下了一點積蓄。母親為我們實在是盡了她的所力所能。在某種意義上,我們的一切,都是母親給予的,我們的一切,都屬於母親,而我們所欠缺所懈怠的,都對不起母親。
老家在一條巷子裡,左鄰右舍,巷頭街尾,百姓彼此之間,能幾代人在一定程度上都熟。我雖未留心觀察,但回顧起來,母親與鄰居之間相處,是最為和善的。就以對門來說,有一戶在街上久已無人,因在此仍有房產,鄉下有一個女繼承人有時要來一趟,每到飯時,就到我家來,我母親像對自己女兒一樣,親切叫著她的名字,給她盛飯盛菜。這樣非止一趟,直到她辦完這趟事情離開。對門還有一戶的後人,也只剩下一個婦女,家住本城遠處,似較困難。我家每有事情,母親必要拜託人去把她請來,來了就親切叫著她的名字,談起家常話,也是像自己的女兒一樣。我估計她們小時候一定是跟我的大姐她們一起的夥伴。這情況讓人聯想到某種部落性,就是說,把鄰居的孩子視為自己的孩子,一直地放在心上,為他們過得好而高興,為他們過得不好而同情。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其實,百姓之交也是淡如水的,然而,也自有一種深深的濃意。
巷頭我表姐家,她的祖母,是我的母親的嫡親姨媽,每見到我們,總是笑開了滿臉的皺紋。我的母親一有空就到表姐家去幫忙做事,因為表姐挨排兒連著生有三個小孩,她卻不是一個會做家務的人。我看著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