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第2/4 頁)
物體可能吸取藍光,有些物體則可能吸取紅光……但更多的則是吸收混合光,將幾種宇宙之精混合吸納。如此一來,恰好證明了中醫的一個觀點:世界萬物均為藥,藥食本同源,因為這些物體中都包含著宇宙之精。
所以,絕大部分中藥所醫治的疾病,並非我們身體的疾病,而是藏象系統的疾病。因為按照中醫的觀點,所謂的疾病,絕大部分都是因為藏象系統工作不正常的反映。古老的中醫學中有“十八反,十九畏”之說,指的是藥物配伍上的禁忌,但這種禁忌在現代科學裡找不到依據,如,“甘草不能配甘遂”,但用兔子做試驗時,末發現任何反常的現象,心跳、體溫、瞳孔、腸胃均屬正常。再比如,“半夏貝母反烏頭”,在藥理試驗時也末發現任何毒副作用。由此可以推斷,“十八反,十九畏”配伍原則所針對的並不是肉體,而是藏象生命,意思是說:如此的伍配會傷害藏象生命。
《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105
如何食氣?
我們總是有許多的無奈:銀行裡有堆積如山的錢,可惜不是我們的;大街上總能看見許多絕色美人,可惜嫁給了別人;奧運會上有人百米速度只需9秒,但那是別人而不是我們。看著滿桌子的美味佳餚,可自己毫無胃口。好東西如果拿不到自己手中,終歸無用。
宇宙中充滿了宇宙生命素,但如果它們到不了藏象系統中,也終歸是無用的。那麼如何才能使宇宙精氣轉變為藏象系統所需要的能量呢?藏象系統利用兩個途徑
第一、利用人體。
第一個來源是脾胃。人類每天都需要飲食,而藏象系統中的脾胃可以從人類飲食中提取出所需要的原始能量——精,這在《內經》中有大量的記載。
為什麼飲食中會有“精”呢?我們上面說過,宇宙精氣從五條氣道掃過地球,地球表面的所有物質都可以將是截留、貯存,植物、動物、水、甚至岩石都可以根據自身的特性截留不同的宇宙精氣。當我們人類將飲食吃進去以後,藏象中的脾就會從這些飲食中將截留的宇宙精氣提取出來,供藏象系統之用。
飲食入於胃,更多地保持了食物的原始狀態(因為尚未經過充分消化),而脾藏所取很可能是食物中更加自然的“精華”部分,而不是消化後的維生素、礦物質、微量元素等。食物中的自然精華,大約就是我們假設的“宇宙生命素”,它被脾藏提取,轉化成第二生理系統所需要的能量。可見,人之飲食有二用:一是脾藏從胃中飲食當中提取出“精”,以供養藏象系統——第二生理系統之用,這叫取上游之水,灌藏象良田;二是胃、大腸、小腸從飲食中提取出脂肪、糖、維生素等供人類肉體生理系統之用。
第二個來源是肺。我們說宇宙之精散佈在空氣當中,當肺進行呼吸時,藏象系統也會從空氣中提取宇宙之精,這是中醫後天之精的另一個重要來源。當然,《內經》中的後天之精的概念中並沒有涉及肺的這一功能,但這是一個合理的推論,因為在《六節藏象論》中曾明確寫道:“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
肺從空氣中提取的宇宙之精,進入藏象系統後與來自脾胃的宇宙之精合化,最後形成了“宗氣”或者叫“大氣”。這種氣是藏象系統的根本推動力,是促使藏象系統執行的激發力量,如果肺氣虛弱,則宗氣生成不足,就會出現少氣不足以息,語言低微,身倦乏力,脈沉微等現象。
脾胃與肺化生來的精在體內又是如何運作的呢?
首先是藏精。精的最大特徵是藏(貯藏),脾藏所化精,貯藏於五藏中,五藏就像是五個容器、五個錢罐、五個大庫房,將精藏於其中,當需要時,再拿出來將它變成各種東西。變成什麼呢?就是中醫常講的陰氣、血、津液等等東西。
由誰來使精發生變化呢?由五藏。五藏不但像五個大倉庫,而且它也是五個生產車間,而產生的原料就是已經貯藏的精,產品則各不相同,可能是血,也可能是氣,還可能是津液。這五個車間並不是同時開工,而是像值勤一樣,輪換著開工生產。春天的時候肝值勤,負責生產整個藏象系統所需要的物質,既生產經氣,也生產血和津液。夏天的時候心當值,長夏的時候脾當值,秋天的時候肺當值,冬天的時候則腎當班。
第二、利用自身經絡。
《內經》中“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
這裡的“服天氣”指的就是吃氣、取氣的意思,《內經》另外言“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正好與此相對。天之五氣,就是金、木、水、火、土這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