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
這符合了古人所謂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歸根結底就是不同的氣候、食物、土壤、地形等自然因素影響著人類的生活和命運,除此之外,長期性的文化基因傳承和沉澱也逐漸形成了中國南北文化的差異,這表現在人類的物質、精神和社會結構方面所達到的進步狀態上。就文明起源的實質而言,是原始氏族制度衰落解體,在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達到一定水平的基礎上進入對抗性階級社會、建立起國家組織這一歷史程序。文明起源以生產力提高、社會財富增長為前提,是原始公有制向私有制生產方式和奴隸制社會形態的整體轉變。文明起源的時限,應包括構成文明諸因素的孕育、發展,直到文明時代最終誕生。
為了更好的發展自己,這兩支文明曾有過多次融合,但是他們的差別還是顯而易見的。無論什麼都是這樣,學術和主張也概莫能外。
北方氣候乾燥、寒冷,土地貧瘠,植被貧乏,要生存下來很不容易,北方民族的精力和時間都消耗在為生存的籌謀上。整天在溫飽線上掙扎,辛苦的工作還怕不能維持生計。所以沒有時間去想那些玄妙的哲理。因而北方的學術思想比較務實,注重人力所及的事,並且努力實踐,注重經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學說最為興盛。他們家族觀念很重,把族長作為絕對的領袖和權威,有崇古的觀念,尊重老人,敬畏祖先,對族人關愛有加,對外則輕視排斥。所以在古時候北方人把“稱先王,內其國,外夷狄,重禮文,系親愛,守法律,畏天命”作為北學的精神要義。
《中國曆代黨爭》第一章(2)
南方氣候溫暖,物產豐富,人民生活安逸,這裡的民族不必擔憂溫飽問題,所以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考慮個人世界之外的哲理。他們從看輕世界,到玩世不恭,進而發展到厭世,不屑於現實的事物,所以也不注重禮法,不拘泥於經驗;也不崇尚先王。
南方文明發展的比較晚,北方人常常看不起這些南方人,說他們是野蠻人。也因為這樣南方人也看不上北方的學派,總想去反對北方的學說,於是把“探玄理,出世界,齊物我,平階級,輕私愛,厭繁文,明自然,順本性”作為南方學說的精神要義。
為了對照比較,現在把南北兩派的學術思想做成表格如下。以供參考。
北派南派
崇實際崇虛想
主力行主動主無為主靜
貴人事貴出世
明政法明哲理
重階級(《中庸》說:“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重平等(如《莊子?齊物論》許行、並耕說等都是)
重經驗重創造
喜保守(孔子說:“非先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法,行不敢行。”)
喜破壞(老子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主勉強(《尚書》中說:“節性惟日其邁。”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節者克者,勉強之義也。”)
明自然(所謂的自然,就是順應事物發展的規律。《莊子》一書中的《山木》、《混沌竅》等故事都是說的這個意思。)
畏天(孔子說:“畏天命”。)任天(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排外無我
貴自強貴謙弱
《中庸》一書說:南方人具有水性的美,他們用寬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影響人,人家對我蠻橫無禮也不報復;北方人具有火性的美,他們很勇猛,不怕死,用兵器當枕頭,用甲盾當床蓆,用獸皮做的衣服當被子。
孟子說過:陳良本來是楚國的人,因為喜愛周公、孔子的學說,由南而北來到中原學習,北方的學者還沒有人能夠超過他,他是最能說清楚南北學術差異的人。北方學術的領軍人物是孔子,南方學術的領軍人物是老子。孔家學術受南方學者反對的情況跟南方學術受北方學者反對的情形是相似的。
當初孔子在魯國的時候,三十歲就開始授徒講學,收了幾千個學生。想想在那個公共教育還沒有普及的時代,做到這點需要怎樣的號召力啊。連魯大夫孟僖子和其子孟懿子都來學禮,可見孔子學說已聲名遐邇,甚至影響到朝廷了。
孔子到齊國做官的時候才三十五歲,作為一個外國人不但在權臣高昭子家被委為家臣,還經常跟齊國的君王齊景公聊天。
到了衛國的時候,孔子已經五十五歲了。衛國的國母南子為了包裝自己賢良知禮的形象,特別策劃化開發孔聖人的名人效應,在出遊的時候都要帶著孔子。有一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