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幹、兵部尚書崔呈秀,說要發動政變。崔呈秀以天時不備諫止,此事遂作罷。
其時,皇后張氏堅定支援信王繼位,對加速魏忠賢陰謀的破產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據說魏忠賢曾派人向皇后暗示,希望她能阻止信王繼位。皇后表示:從命是死,不從命也是死,一樣是死,不從命可以見二祖列宗在天之靈。皇后拒絕與魏忠賢之輩同流合汙,密勸天啟帝儘快召立信王。天啟帝召見信王,要他接受遺命,信王欲推辭,忽見皇后淡妝從屏風後走出,對信王說:皇叔義不容辭,而且事情緊急,恐怕發生變故。信王這才拜受遺命。天啟帝指著皇后對皇弟相托說:中宮配朕七年,常正言匡諫,獲益頗多。今後年少寡居,良可憐憫,望吾弟善待(《虞初廣志》卷一)。
二十二日,天啟帝死於乾清宮,年僅23歲。皇后立即傳遺詔,命英國公張惟賢等迎立信王。魏忠賢無可奈何,不得不在天啟帝駕崩次日,向外宣告皇后懿旨:“召信王入繼大統!”
所以《明史·后妃傳》說:“及熹宗大漸,折忠賢逆謀,傳位信王者,後力也!”
天啟遺詔說:“皇五弟信王由檢,聰明夙著,仁孝性成,爰奉祖訓,兄終弟及之,文丕紹倫,即皇帝位。”(《明熹宗實錄》天啟七年八月乙卯)從此,朱由檢成為明朝第十六任皇帝,年號崇禎。他也是明朝最末一位皇帝。
那麼,崇禎皇帝朱由檢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崇禎皇帝經歷過磨難,他的童年有三大不幸:
第一,生母早逝。朱由檢的生母賢妃劉氏,海州(今江蘇連雲港市)人,後為北京宛平籍。初入宮,為淑女。前面講過,劉氏在朱由檢5歲的時候就去世了,所以他對母親幾乎沒有什麼印象。朱由檢幼時常常思念生母,詢問近侍太監:西山有劉娘娘墳嗎?近侍答:有。他就悄悄地吩咐近侍前去祭祀。他即位後,追封生母為孝純皇太后;命畫師根據宮中人回憶生母賢妃劉氏的相貌,畫像供奉。畫像完成之後,從正陽門抬著進皇宮,備了法駕,儀仗非常隆重。崇禎皇帝跪在午門迎接,看到母親的畫像後,“帝雨泣,六宮皆泣”。就是說崇禎皇帝的眼淚像下雨一樣,其他的人也跟著哭泣,情景非常之動人。
第二,西李薄情相待。泰昌帝朱常洛登極之後,寵愛兩個姓李的選侍,為區分,人稱“東李”、“西李”。小由檢喪母之後,就由西李選侍撫育。當時,西李選侍已經撫養朱由校,又被指定撫養朱由檢。她自然明白由校是皇長子,將來可能繼承皇位,對待他們兄弟,自然親疏有別。所以,小由檢不僅遭受喪母之痛,而且遭遇養母薄情。後西李選侍生了一個女兒,於是小由檢改由東李選侍撫養。
第三,東李陰鬱病死。東李選侍對朱由檢很好,使他已經受到傷害的心靈得到某些平復。然而,東李選侍在殘酷的後宮爭鬥中,長期陰鬱,心情很壞,久鬱成疾,不治而死。這對朱由檢幼小心靈又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第二十五講 崇禎登極(4)
這麼一個小孩子,親生母親死了,第一個養母對他不好,第二個養母雖對他慈愛但不久病死,打擊一個接著一個,可以說崇禎帝的幼年是很悲涼、很悽苦的。這樣的童年經歷對崇禎帝性格的形成有很大影響,他的工於心計、孤僻、剛愎、多疑等性格特點,都可以從這些經歷中找到原因。
崇禎皇帝手書“九思”
朱由檢頗有心計。《崇禎長編》卷一記載:“帝(指朱由檢)初慮不為忠賢所容,深自韜晦,常稱病不朝。”就是說,在信王府邸時,為了躲開魏忠賢的注意,他經常裝出身體有病、與世無爭的樣子,儘量不去上朝。他常“六不”——“衣冠不整,不見內侍,坐不倚側,目不旁視,不疾言,不苟笑”(鄭達《野史無文》卷三)。天啟皇帝病危,朱由檢擔驚受怕,憂心忡忡。他進宮時帶著乾糧、炒米,不吃宮中一粒米,不喝宮中一口水,對宮中的一切保持高度警惕。夜晚,他秉燭獨坐,警戒不測。
朱由檢長期韜光養晦,最終躲過了魏忠賢的明槍暗箭,在皇兄授命、皇嫂支援的情況下,終於繼承了皇位。
崇禎帝繼位,他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自己已經身處末世,相反,他常常做著一個大明皇朝中興的美夢。他雖然年齡不大,卻經歷三次朝廷重大變故:親眼看到祖父萬曆皇帝死,看到父親泰昌皇帝死,也看到皇兄天啟皇帝死;又親眼看到祖父萬曆皇帝怠政,看到父親泰昌皇帝齎志以沒,也看到皇兄天啟皇帝時閹黨亂政——所以,他要振奮精神,整頓朝綱,實現大明皇朝中興之夢。三、中興之夢
崇禎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