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徹夜排。但是這樣的一種狀況給醫生和醫院是不是同樣也帶來了一些壓力,我們也聽一聽醫院和醫生的說法。
。 最好的txt下載網
看病難(9)
周玉傑:我們基本上是一天工作大概12甚至14個小時,我們最好吃的是盒飯,我們的專家成了“盒飯專家”。我已經吃不了任何飯店裡的飯了,因為我坐在那兒,我來不及等待上菜了,因為我那個時間還可以看幾個病人。因為手術是一個用生命來重塑生命的過程,不像修理工,修壞了可以再換一件,我還可以賠什麼。你賠的是一條命,你很有壓力,是難以想像的。
陳偉鴻:你看剛才我們在現場,老百姓說看病難,其實醫生看病也難,給老百姓看病的過程也難。這樣的兩難,來,我們再交到高部長的手裡。
王小丫:您再做一次裁判。
陳偉鴻:我們每次難題全要扔給您。
高 強:我到歐洲一些國家,列美國做一些考察,醫院裡見不到病人的。它的醫院很多嗎?不是。它的醫院的數量還不如我們多呢。它為什麼這樣呢?它有一個嚴格的社群首診制度,就是你這個病人來看病首先到社群,到醫院裡邊我不接待,必須由社群裡邊轉過來才可以,所以它90%的病人在社群,10%的病人在醫院。在醫院都是比較危重的、嚴重的,躺在床上了。所以你到醫院裡去看是看不到病人的。但是實行這種制度有一個前提,就是醫療保障的制度廣覆蓋,大家都參加醫保。你報銷嘛,自己不拿錢報銷的話告訴你必須先到社群,然後再轉到醫院。我們現在比較複雜,是雙軌制度,一部分有醫保,一部分是自費。自費你就不好限制他到哪個醫院裡去了。協和醫院我沒有具體跟李院長交談過,我估計他每天接觸的病人平均起來大概70%不需要他這種大醫生治療,他是腎科專家。
陳偉鴻:就是非常少的疑難雜症讓他看。
高 強:別人治不了的,到這兒來看,但是他確實承擔著這麼多一般性的疾病。這個問題要不解決,恐怕這大醫院看病難的問題是很難解決的。也不是沒辦法。
陳偉鴻:辦法是……
高 強:剛才我介紹了我們要發展社群,社群衛生要提高它的水平,同時在社群要實行社群的首診制的試點,有些參加醫保的先到這個社群去,你不行了轉,一般小病就在社群。其實這種辦法對醫療保險機構對患者都有好處,治療又及時,價格又比較低。這確實是一個解決看病難的好辦法。
陳偉鴻:但我們也得說一說老百姓的擔心,總覺得社群醫院是個新興事物,它的醫生的水平到底怎麼樣?所以很多人對社群醫院其實會有這樣的一種擔心,就擔心我的病在你那兒看不好。我們來問問一位來自社群醫院的院長。
趙曉鳴:根據社群發展的需求,我們也一定程度上存在人才缺乏的情況。
王小丫:是吸引不了人才來呢,還是什麼原因呢?
趙曉鳴:我們現在社群衛生服務發展得速度很快,就是原來我們沒有開展的一些內容我們開展了。從這個目標來說,我們的全科醫生從量上從質上都顯得不足,這是一種情況。
陳偉鴻:我想國家已經把選擇社群醫院作為解決我們看病難的一個突破口,像我們今天來自社群醫院的院長說了人才缺乏,我們前邊的大醫院應該是人才濟濟、名醫薈萃。能不能在這方面有一些什麼樣的支援和合作來解決我們目前社群醫院可能存在的人才缺乏的問題。我們聽聽幾位院長的說法。
田 偉:關於社群大夫,其實我們想想到底存在一個什麼根本的問題呢?就是老百姓的一個選擇問題。說白了,他信不信任這醫生。醫生這職業它是需要經驗的,你得有大量治療病人的經驗以後才能成為人才。我覺得很多大醫院退休下來的醫生,很多下來以後,這些醫生,有的在家就休息了,有的也不知道自個兒找個什麼職業去。如果要是社群的能夠把這部分資源充分利用好了,我覺得是一個非常寶貴的人才。他做初級分診來說,他有很豐富的經驗才能不誤診。
許戈良:我認為社群醫院也是應該普及,應該加強,應該提高。但是它的主要問題是它的病人的信任度,病人的安全感,不管是不是品牌。那麼作為一個大醫院我們具備這樣的品牌係數和人才,應該進行一個垂直性的關聯,我們可以把我們的部分醫生派過去,把他的醫生轉過來,在我們整個大醫院輪訓,培訓他的素質提高他的技術。那麼他把認為需要轉的病人轉過來了,我們把這些認為可以在社群治療的病人、不需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