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3/4 頁)
二軌:排放控制
如果主要排放國都不加入氣候變化國際框架,那麼氣候變化問題就無法解決。《京都議定書》之所以不能有效抑制排放增長,是因為美國、中國和印度都沒有參與。迄今,美國向大氣中排放的與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量是所有國家中最大的(至2006年估計已排放3200億噸二氧化碳)。62到2030年,中國與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預計將佔世界總量的26%,與煤炭相關的排放將佔世界總量的48%。如果在未來25年裡,中國和印度實現預期的經濟和工業增長,那麼這兩國的碳排放增長加起來將佔到全球增長的60%左右。63。 最好的txt下載網
抑制氣候變化(16)
控制排放的第二軌道建立了一個程序,在這個程序中,主要排放國——16國集團氣候小組——要制定一項減排戰略,並將它們之間的談判與成員範圍更大的《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程序聯絡起來。我們已經指出,新的國際框架應限制全球氣溫上升並削減排放,這也是對氣候變化委員會所作出的科學研究結論的反應。二軌應該建立指導方針,以《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核心原則——“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為基礎實現上述目標。二軌應該以排放表現為基礎,強調結果而不是規定政策。作為一個核心原則,它必須認識到,一定要以定價的方式來反映因溫室氣體排放產生的洪災、疾病、物資匱乏和衝突等代價。各國可以選擇自己的行動方式,或者是將稅收和限制交易體系掛鉤,或者採取提高能效和節能的政策措施。
各國要有一定的靈活度,採取符合政治現實的政策,但是綜合政策結果必須以科學目標來衡量。在全球經濟衰退的情況下,徵收碳排放稅是難以推行的。限額交易體系很難在國家層面建立起來,在全球或地區層面就要容易得多。全球碳市場將會面臨重大風險,比如,美國或者中國等排放大國有可能會從市場撤出並導致市場崩潰。在各國之間可以進行國家限額交易體系的跨國協調,但是各國的定價機制必須具有可比性。以法規的方式確定控制能效和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目標,也許能產生短期效應,但可能不足以刺激對新技術的投資。幾乎可以肯定的是,有些複雜問題會導致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會議無法達成協議,但目前這些問題為數很少。相反,哥本哈根會議能出臺一個過渡性的框架,以維持程序,到2010年達成一攬子協議。該框架可以包括以下內容:
支援氣候變化委員會制定的目標:到2050年,地球氣溫與前工業時期相比,上升不應超過℃。二氧化碳當量年排放必須在2015年達到峰值,在2050年前減少50%—85%。
要求各國立法限制2015年的年排放:這樣一種責任規定即便不具備國際約束力,也可以對市場發出訊號,使之改變投資方式,並有可能推動向高能效技術的轉型。
在綜合協議中建立碳定價“最佳模式”:綜合協議中的最佳模式應建立幾個目標。價格長期穩定,而不是短期波動,能為投資人建立信心,從而革新技術、改變消費模式。任何價格機制都要有短期安全閥或者價格控制機制,以便對極端經濟緊縮排行補償,就好像是需要有一定的靈活度來調整短期利率一樣。應該在投資影響最大的地方採取投資激勵措施。例如,因為歐洲和日本已經在能效領域進行了大量投資,所以累積性投資在這些經濟體中所能產生的作用不如在中國和印度產生的作用大。如果排放目標抑制增長,那麼可以透過時間增量逐漸實現“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這樣既能保持共同的全球政策框架,又能在遵守規則的時限上允許靈活。
儘管排放控制軌道應該被整合到一個綜合性的條約中,但是我們也敦促在最終結果上保持必要的靈活,允許各國制定非正式安排。由於美國和其他國家都存在條約的國內批准程式問題(美國是參議院2/3多數透過),所以條約可能還需要進行一定的調整,以透過批准程式的政治考驗,然而調整後條約有可能就會喪失其核心目標。國家之間的安排不需要透過批准,64但是也會在國家之間建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關係。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Financial Action Task Force)和“二戰”後成立的關貿總協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and Tariffs)的經驗說明,國際框架的替代安排是有價值的。65各國可以就共同目標達成一致,並在本國制定執行具有約束力的法律法規去實現這些目標。在美國採取這樣的辦法只需要參眾兩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