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部分(第3/4 頁)
算是打了招呼。這樣禮貌而舒服的微笑,在上海的其他地方還真不容易找到,所以雙方的心都一下子鬆弛下來。很容易,就交談起來,會英文的上海人說英文,會中文的外國人說中文,雙方都熱心而真誠地恭維對方:“你說得真好!”華洋雜處,本來就是上海的特色,在王家花園,這失落了多年的特色,重新煥發出它的魅力。然後,常常有人在照片前停下來,在胸前抱著雙臂開始交談:“你從哪裡來呀?”常常這就是第一句上海人的問題,用英文。美國,德國,法國,盧森堡,荷蘭,西班牙,日本,韓國,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烏克蘭,伊朗,瑞典,冰島,印度,從世界各地來的。雖然說的都是英語,但可以聽到各種希奇古怪的口音。“上海真是個奇妙的地方,沒想到中國有這樣的地方。”這常常是外國人的感慨。這個城市與他們想象中的中國不怎麼相干,但是與他們的家鄉,也不怎麼相干,但卻又能看到非常相似的地方,簡直讓人迷惑不解。在這裡,美國人認出了他們的Tiffany,西班牙人認出了他們的壁爐,德國人認出了他們的燈泡。“因為這裡從前是外國租界。”上海人這樣解釋,有時,他們將租界和殖民地這兩個詞混淆起來,其實,它們是不同的,殖民地是被一國侵佔,而租界卻是被多國租借,中國也保有主權。“啊!難怪這樣國際化,與香港和孟買以及西貢又是不同。”外國人恍然大悟。然後,他們也懂得了王家花園舊主人作為買辦的奢華。
第十一章 你的襪子都抽絲了(20)
來上海修學旅行的美國學生到了,出國修學旅行,在美國學校裡也算學分,學校請當地的專家和教授為學生上課,講授當地歷史。這次,新澤西大學政治學專業的學生旅行團,請到一個被《紐約時報》稱為上海文化保護者的美國老太太上課。她已在上海僑居多年,致力於研究和整理上海的租界歷史,她將租界遺蹟用幻燈片拍下來,保留了整整一個書櫃。下午,在她上海的家裡,她已經為他們講了一個小時三十分上海作為一個全球化背景下成長起來的都市,與西方交往的歷史。接著,她帶領學生來參觀王家花園。此刻,她指點給他們看牆上的那些鏡框,裡面有些照片,是下午講座時已經放過幻燈片的。她認為,從前,上海是在西方背景下,才能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二十年代世界上最繁榮的世界主義色彩濃郁的大都市。現在,西方人因為沒有對殖民歷史的屈辱感,又是上海歷史真跡的保護者。
她領著學生們到那個陳列著王家歷史年表的鏡框前去,“這是很重要的家庭樹,對已經流失了的這個買辦家族來說。請大家注意,這不是愛麗絲島上我們都看到過的移民樹,那是由政府作為強有力的支持者。對上海歷史的儲存和發現,在這裡更多的是由民間完成的,常常還是在外國人的幫助下。這個美國洋行世襲買辦家族的家庭樹,就是在一位美國學者的著作裡發現和儲存下來的。”她說。
“王筱亭:1850年從寧波到上海,粗通英文,入買辦穆炳元門下,學習經紀。遂入美國法利洋行,從事簽約勞工和鴉片貿易。1860年時,從跑街,跑樓升致買辦,同年,長子王崇山出生。
王崇山:1861年出生在寧波,成年後作為世襲買辦,成為法利洋行的買辦,同時任美國利邦洋行買辦。正值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上海的迅速發展時期,洋貨大舉進入中國並迅速向中國內地擴張,王家父子大展身手,成為旅滬寧波人中的鉅富。
王佩良:1887年出生於上海,庚子賠款的留美學生,學習機械製造,王家的第一個留美學生。學成歸國後,繼承美國法利洋行買辦,併成為王家的第一個實業家。在中國資產階級發展的黃金時期,他開辦寧波輪船公司,並沿途自建碼頭和倉庫,後開辦精良修船廠,除修船和拆船以外,也承接造船。後大部被毀於太平洋戰爭時期。但在買辦方面,仍借戰爭時期,海路阻斷,化學原料飛漲之機,發了大財。他是王家,也是中國的最後一代買辦。隨租界廢止,時代變化,買辦業衰微。1947年,他遷往香港,大敗於投機香港股市。1964年,在香港逝世。
王甄盛:1918年出生於上海,王家主要繼承人,MIT工商管理碩士。香港法利洋行總代理。
王簡妮:1967年出生於新疆阿克蘇,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經濟系畢業,美國法亞洋行駐華僱員。”
老太太將鏡框裡的中文恢復成了英文,念給美國學生聽。
“他們家當中斷了一代人。”有學生指著王甄盛和王簡妮中間的空擋,說。
“大概在1949年革命以後流散到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