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2/4 頁)
——我們永遠不會找到一個80歲才達成的新富。
跨越式發展達成財富的方###有區別,但財富的道路基本一致,無非是:經商類、投資類、專業技術類(如劉翔式明星運動員,如章子怡式演員明星)。後一類更是在中國呈現百花齊放的面貌。
新的財富載體正在層出不窮地湧現:電腦、網路、通訊、生化科技、新媒體、服務業等。其中產生中國新富的新生職業越發擴充著當年定義的“72行”:職業經紀人、策展人、通訊產業開發運營者、遊戲產業人、新媒體行業人、各種文學藝術時尚產業SOHO群體、形象設計師、平面設計師、色彩諮詢師、職業諮詢師等等。
從人群年齡上看,有意思的是,他們正好集中於70年代生人,在此之前,他們在媒體前被廣泛描述的是“小資”或者是BOBO族,彷徨迷惘、回憶的一代。如今發現,他們同樣是較自覺地掌握到開啟新財富鑰匙的一代,而且在一部分人得到之後,在我們的調查個案中,沒有一個“三十而富”的新富曾經擁有過明顯的“財富焦慮”——與之比較的是,更多的同齡人無一例外地陷入財富焦慮的無止境黑洞中。
儘管如今他們的財富擁有量,亦只不過是處於中產與優越富裕人群之間,但他們絕不認同西方意義上的那種“中產階級”格調。他們認同的財富觀是,新財富創造精神價值,正如巴菲特的名言——“華爾街是唯一一個開勞斯萊斯的人來請教一個搭地鐵的人的意見的地方。”
3、他們的財富焦慮與新財富影響力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投資思路決定出路(5)
傳統的富翁,正如美國社會調查研究者Thomas Stanley等人作的調查發現的那樣:“高收入”的人不一定會成為富翁,真正的富豪通常是那些“低支出”的人——他們很少買新車,很少購入新的豪宅,很少做投資,而造成他們致富(而且是絕對富裕)的最重要原因,不是別的什麼財富傳奇而是根本的“長時間內的收入大於支出”。
而新的新富們由於一方面處在一個“相對富裕”的社會優越感中,另一方面,他們往往在當下的朝陽產業中賺著新錢,這刺激著他們日益高企的消費慾望(甚至是未來錢),與此同時,大量的物質###性消費在召喚著他們的購買慾。
他們的財富影響力更多地表現在生活方式的引導上,他們的財富得益於WTO後的經濟新局,他們的生活方式又同樣與WTO後的消費狀態密切相關。伴隨著眾多的新國際品牌登陸中國,他們自然而然地產生著品牌崇拜。包括Dior、HOMME這樣的男裝最近也把他們在亞洲的首間旗艦店(不含日本)選擇在上海開設;而絕對伏特加的品牌經理沈磊也為自己的品牌在中國的增長速度感到驚喜,“不少推廣活動都因此提前了。”有品位、前衛的新富人群的提升速度有時超越一切計劃的預計。
他們的品位格調成為一個有趣的現象。最突出的表現在這群人青睞的咖啡連鎖店中——來自美國的星巴克——無論是在上海淮海路、杭州西湖邊還是廣州天河城,他們的工作人員的工作語言都被標準化為英語。在這種原則堅持中,新富者寄託於這家國際連鎖咖啡店來體驗他們的“咖啡社會”。
過去,“Old Money”意味著謙遜的生活。他們隱藏在低調、深色汽車以及熨得筆挺的禮服中,“Bling”或“閃”被他們認為不合常規、庸俗、沒有品位等等——真正的富人死也不會死在紅色的卡拉迪克敞篷車裡的。“New Money”則會選擇炫耀珠寶和露背裝。這些消費表現以前僅僅存在於“暴發戶”的概念中,可如今,它們完全有可能為這些新富人群所做出。
消費主義學者馬蒂亞斯?霍克斯(Matthias Horx)定義了一個“60:20:20”的社會結構將會在成熟的國家中出現。即:60%的人靠多種收入來源生活,如工作收入、股票收益、資本利潤、房租收入或者繼承遺產,大量的錢財來自何處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擁有這些錢;20%的人沒有其他途徑獲得收入,只能透過工作收入;剩下的20%生活過得也不差,他們享受社會福利。
在這種意義上,新富者最終是60%的組成部分,更是重要的新財富增長的推進者。以此角度觀察,整個社會最需要的,恰恰是這些新富人群做出的消費刺激,他們的保持與持續,不僅是令財富焦慮得以演變成一種新富裕生活方式的感染力,整個社會也會從中受益,同時,這亦正是新富們的財富影響力之所在——在他們成為權力精英之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