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2/4 頁)
,沒有掀起大的波瀾。然而,後宮中為光緒帝籌辦大婚的喜慶氣氛已被這場天災人禍籠罩上一層晦氣,大婚慶典還能如期進行嗎?
四
大火過後,太和門化為廢墟,有一件事情令慈禧頗費斟酌:
按照大清的祖制,皇帝大婚時,皇后必定要坐轎從紫禁城的正門——午門被抬入皇宮。在進入第一道“朝門”午門之後,還必須再走進第二道朝門——太和門,然後才向北進入內宮。然而現在太和門被燒燬了,皇后沒有第二道朝門可進,無疑是大不吉利。
光緒皇帝大婚時用過的喜轎
可是,重修太和門需要很長時間,而光緒皇帝的婚期已定,不可隨便更改,並且清朝歷史上也沒有更改大婚日期的先例,如若更改,必然是大不吉利。
。 最好的txt下載網
第十九講 光緒大婚(4)
這可真是進退兩難。
慈禧斷然做出決定:婚禮如期舉行,並且皇后必須經過太和門再入後宮。那麼如何解決皇后入二道朝門的問題呢?在短時期內恢復昔日太和門的壯麗,即使鬼斧神工也不可能啊。慈禧再次做出令所有人意外的決定:她居然責令扎彩工匠日夜趕工,在火場搭蓋太和門綵棚!
搭綵棚可不是一件小事。何況皇宮之內哪有小事!動工就是大事!更何況是為了皇上的大婚而動工!更何況這是慈禧的懿旨!
內務府迅速找來了宮內外大批搭棚、裱糊、扎彩的工匠,木釘紙糊,倒也搭起一座足可以假亂真的太和門:不僅高度和寬窄分毫不差,而且獸頭、雕飾、瓦溝等都酷似真物,竟然使長期在內廷行走的人,一下子也難辨真偽。
正月二十六日,是奉迎皇后的吉日。午正三刻,光緒帝頭戴珠冠身著龍袍,升坐太和殿,文武百官三跪九叩,禮部官員宣讀冊封皇后的詔書。奉迎正使和副使待光緒帝回宮之後,率領著奉迎大臣們前往後邸迎接皇后入宮。與此同時,瑾、珍兩嬪也由神武門被迎入後宮。
慈禧終於由她的侄女完成了一個自己無法完成的心願,那就是將葉赫那拉氏家族的女人由大清門經由午門、太和門被抬入皇宮。這一切似乎喜氣洋洋,歌舞昇平。然而,大清王朝就如同這紙紮的太和門一樣,看上去威嚴、氣派、恢弘,內裡卻是朽木、爛紙。光緒帝的大婚慶
第二十講 六旬慶典(1)
大婚後,光緒帝開始了他的“親政”生涯。垂簾聽政近三十年的慈禧,將怎樣開始撤簾歸政的生活?在內憂外患的形勢下,她又將怎樣度過六旬大壽呢?
一
光緒帝既已大婚,自然就該“親裁大政”了,與此同時,慈禧也在表面上撤簾並回歸幕後。一晃五年過去,轉眼間已是光緒二十年(1894),這一年是慈禧的六十大壽。
慈禧太后慶壽是清宮的重要典禮之一,其隆重程度與元旦、冬至並列。皇太后的生日叫聖壽節,按照慣例,皇太后、皇帝同到慈寧宮受賀,慈禧垂簾聽政以後改為養心殿。具體的做法是:
“王、公、二品以上官,集慈寧門外,三品以下集午門外,朝鮮使臣列西班末,按班行禮,不讚。唯遇大慶年,俟皇太后升殿後,增用宣表例。”(《清史稿》)
逢旬壽時,即滿十年的生日,往往比較隆重,尤其是六十歲更具有一種特殊的意義。因為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六十是一輪花甲,祝壽的規模與形式,超過以往,屬於情理之中。康熙皇帝的六旬整壽(康熙五十二年,1713)和乾隆皇帝的八旬整壽(乾隆五十五年,1790)都曾舉辦大規模的“萬壽慶典”活動。僅僅就慈禧作為皇太后而言,辦一次規模盛大並隆重的六十慶典,符合中國文化傳統。可問題是慈禧六旬生日正值國力衰微、內憂外患之時。在這國難當頭的關鍵時刻,是收斂私慾,同仇敵愾,奮起抗敵;還是為逞一己的貪慾,而置國家與民族的利益於不顧?前者,是品德高尚、懂得利害輕重的人;後者則是民族的罪人,應大加撻伐。慈禧選擇了後者,她的六十慶典非比尋常,竟然成為清政府壓倒一切的頭等大事。早在光緒十八年(1892)十二月初二日,光緒帝即頒下上諭,提前近兩年的時間為慈禧六旬生日做準備:
慈禧太后的龍袍
“甲午年,欣逢(慈禧太后)花甲昌期,壽宇宏開,朕當率天下臣民臚歡祝嘏。所有應備儀文典禮,必應專派大臣敬謹辦理,以昭慎重。著派禮親王世鐸、慶親王奕劻,大學士額勒和布、張之萬、福錕,戶部尚書熙敬、翁同龢,禮部尚書崑岡、李鴻藻,兵部尚書許庚身,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