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2/4 頁)
算!說不定這倒是個轉禍為福的好機會呢。
同治帝無後,自己不是更可以說了算嗎!
三
其實,在同治帝痛苦的彌留之際,宗室親貴就已經在私下裡圍繞著皇位繼承人的問題議論紛紛,當時出現瞭如下幾種推測:
1�在“溥”字輩中進行挑選
清朝的皇統一直是父死子繼,可同治帝死後已經無法按此規矩辦事了。那麼誰有資格當皇帝呢?按照清朝的慣例和中國歷史上的皇位繼承製度,繼承人選應該從比同治帝低一輩的“溥”字輩近支宗室中挑選,算是為同治帝立嗣承祧。雖然這是一個沒有辦法的辦法,但也符合“父死子繼”的傳統。可當時“溥”字輩的人只有兩人:溥倫和溥侃。溥倫十七歲,而溥侃只有八個月,他們都是道光帝長子奕緯的孫子。八個月的溥侃太小,沒有繼承大統的可能,而十七歲的溥倫與八個月的溥侃相比,年齡可以,但考慮到血緣,問題又出現了。溥倫和溥侃的父親貝勒載治都不是奕緯的親生兒子,而是由旁支過繼而來的養子,從血緣上追究不能算是近支宗室。因此“溥”字輩能否繼立,還有待商榷。
2�選“奕”字輩中的奕訢繼統
據惲寶惠《晚清宮廷生活見聞》記載:同治帝剛剛死去,兩宮太后即命內務府大臣榮祿傳旨,叫近支王公、御前、軍機、內務府大臣,以及弘德殿行走等人入見。當時首先碰到奕訢,傳旨後,奕訢說:我要回避,不能上去。試問他為什麼要回避呢?現在我回想起來,有兩種說法:一說同治帝病重,由師傅李鴻藻代為批答奏章,君臣每日必見。有一天,同治帝當面交出硃諭一道,大概說時事艱難,賴國有長君,可傳位於朕叔恭親王,並命到了時候再宣佈;一說同治帝並無皇子,在近支內或溥字輩內找一人繼任,則奕訢的子孫可能性很大,所以他要回避。
這種推測雖然流傳甚廣,但仔細推敲,無法自圓其說。
首先,奕訢與咸豐帝是兄弟,如果奕訢出任君位,那麼將置咸豐帝與同治帝父子於何地?歷史上很少有“叔王”繼統的先例,即使有,又將置慈禧太后於何地?
其次,雖然奕訢一直歷練政務,為皇室宗族中最優秀的人物,且擁者如雲,然而從同治朝十餘年的政爭過程來看,奕訢的權力多次遭到慈禧與同治帝的摧抑,甚至在同治帝病重的時候,依然受到嚴詞警告:“當敬事如一,不得蹈去年故習(指諫阻修圓明園的事情)。”(《翁同龢日記》)
如果說慈禧與同治帝在大政方針上不盡相同,但對於奕訢的使用原則上卻一脈相承,既利用又壓制。也就是充分利用他治國上的韜略,但在權力上卻一定要壓制,不能讓其羽翼豐滿,威脅皇權。所以,同治帝病重的時候,不太可能有傳位給奕訢的想法。
另外,由李鴻藻來起草傳位奕訢的詔書也不近史實。同治帝生病之初,曾讓師傅李鴻藻代為批答奏章。但同治帝的病情一直不見起色,於是在斥責奕訢的當天,同治帝“擬求太后批答奏章,俟百日之喜餘即照常好生辦事”(《翁同龢日記》)。自此,李鴻藻已經再無“草詔”的機會,這一讓奕訢繼位的詔書也就無從談起。
3�從“載”字輩中推舉
以“兄終弟及”為原則,在與同治帝同輩的近支兄弟中進行推舉,也未嘗不可。當時,“載”字輩中已有數人,除奕緯過繼之子載治除外,奕訢之子載澂、載瀅(時剛剛過繼給嘉慶帝的孫子奕謨為嗣);醇親王奕之子載湉(時不足四歲)。其他皆為遠支,血緣較遠,不應選擇。
。 想看書來
第十三講 二次垂簾(3)
眾人的議論和猜測不過是說說而已,最後的裁決還得聽慈禧的。
四
養心殿西暖閣裡的御前會議依然在進行,而各懷心腹事的親貴權臣們也被迅速召集到養心殿,等待處理同治帝的喪事與迎接新皇帝進宮事宜,他們將期待和狐疑的目光投向西暖閣,那裡將決定至高無上權力的歸屬。
很快,慈禧為天下人解開了這一“懸念”。
慈禧是怎樣運籌帷幄,決定新君之位的,正史記載得很少,據親自參加了西暖閣御前會議的翁同龢在日記中透露的訊息,大致情況是這樣的:
“太后召諸臣入,諭雲:此後垂簾如何?樞臣中有言宗社為重,請擇賢而立,然後懇乞垂簾。”
西暖閣會議剛開始,慈禧並未提出立嗣之事,而是先問以後怎麼垂簾聽政,這是一個大大出乎群臣意料的示意,但立即有人提出異議,認為應該先解決立嗣問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